制茶大师魏月德:坚守茶农本色,酿观音韵
作者:海纳天
魏月德的家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他的祖上魏荫是一位老茶农,每天诚心奉茶于观音菩萨面前。一日观音托梦于魏荫,让他发现了破石而出的茶树。
魏荫悉心栽培此树,制作出来的茶满室生香,不同于一般的茶。魏荫把这种茶命名为“铁观音”。
这个传说让魏家人坚守了三百年,让铁观音名扬世界,成为了魏家人的夙愿。到魏月德,他已经是第九代铁观音传人了。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茶农,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背后的故事充满坎坷和辛酸。
魏月德一生跌宕起伏,魏荫茗茶四起三落,每一次的重整旗鼓靠的都是坚守本色的初心。
01 人生如茶,几经沉浮起落
1964年7月18日,魏月德出生在福建安溪县西坪镇。长在茶叶世家,魏月德似乎天生禀赋。作为铁观音始祖魏荫的第九代嫡孙,他13岁学采茶,14岁扛起锄头开荒种茶,16岁已经做得了一手好茶。
魏月德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商业意识。那个年代还是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分到的粮食不足以果腹,他只好另谋生路。
魏月德悄悄地在屋前屋后育起了茶苗,等茶苗破芽而出后便带到隔壁的县城,和当地人进行交换,换回为数不多的米、面等。运气好的时候也能换回来一些零钱。
每次外出得走上三四天的时间。有一次还遇上了洪水,全部家当都被冲走,就连衣服也没了。他只得找山上的尼姑借了一条裙子,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回忆起来这段日子,魏月德依然觉得苦味萦口。
“那时候很苦的,跟乞丐也差不了多少。舍不得去买吃的,就是随便找人家要点吃剩的来填一下肚子。晚上住不起旅馆,经常是到学校的房角凑合凑合,在那种地方,蚊虫叮咬得厉害,根本就睡不好。”
最难的还是要躲避各种突击的检查,因为当时的政策规定所有的物品都是不允许私人买卖。
后来还是被检举揭发了,“投机倒打”的行为挨了好一顿批评。
1981年,17岁的魏月德在闽西国营农场担任乌龙茶制作师傅,一当就是三年。在这期间,他扎实地研究种茶做茶的技艺,立志把制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改革开放后,市场越来越活跃。1985年前后,魏月德成立了岐山茶业加工厂。这是一家小厂,却也是安溪首家由私人创办的茶叶加工厂。
魏月德的市场触觉非常敏锐,他看准了潮汕地区的茶叶消费商机,二话不说就背起自家的茶叶开始闯荡汕头。
在汕头的前几年,魏月德发展得顺风顺水,并成功地打入了汕头茶叶的进出口公司,进入了对外贸易的渠道。
然而商海浮沉,1989年的春天,合作的公司取消了订购5000斤茶叶的合同。魏月德因此深受重创,赔了几十万。
“不种不作出外境,好坏都是命生成。有志出门无要紧,固守旧宅永远穷。”想起闽南话种这首打油诗,深陷困境魏月德还是决定釜底抽薪,再拼搏一把。
于是他带着家眷,背着120斤茶叶,以及借来的50元钱离开了安溪老家。一路走街串巷叫卖茶叶,好艰难才来到汕头。
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只有30平方米的房子里。卖茶得来的钱付了房租后已经所剩无几,吃饭都成了问题。
无奈之下,魏月德找同乡担保了40公斤的茶叶,准备到深圳去卖。
然而祸不单行。在去深圳的路上,魏月德出了车祸,双腿受了重伤,不得不折返回汕头养伤。
一躺就是三个月,没有了生活来源。一家人好久没闻过肉味了,有时甚至连油盐都买不起,就靠清水白粥熬过了异常艰苦的岁月。
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直到1989年年底,魏月德一家终于迎来了转机。一个着急回家过年的老乡托他帮忙销售2000斤茶叶。
1990年春节期间,随着大量的茶商回乡过年,汕头的茶叶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他大赚了一笔。
魏月德衣锦还乡,还清了债务,还用余钱买下了一栋旧房,准备扩大茶叶加工厂。
谁知命运又给了他兜头一击。买完房子的第二天,一场大雨,山体滑坡,把他原来的房子和新买的房子都冲没了。
再次陷入困境,再次被迫背井离乡,再次闯荡汕头。
凭借过往积下的信誉,魏月德很快就从3家公司获得了1万多斤茶叶的供销合同,成功地将十万多元的收益收入囊中。
1991年,茶叶交易迎来了春天,魏月德的事业也终于步入正轨。
都说人生如茶,沸水泡茶,茶叶随之起起落落,正是像极魏月德浮浮沉沉的人生。好在,苦后回甘,一切努力都有了回响。
02 做茶,需要人性悟性茶性
安溪铁观音名扬天下,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在品尝的时候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谁能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懂茶人”,被誉为是赞美铁观音最美的茶联。唯有品味到铁观音韵味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懂茶的人。
“只有充分具备了人性、悟性,才能充分地发挥茶性。”
做茶30年,每天一睁眼就是茶,魏月德感觉自己的灵魂都是和茶混为一体的。常年泡在铁观音的茶香里,魏月德就是一个懂茶、爱茶之人。
爱茶就得让茶舒服。
别人家的茶园一排排,整整齐齐。他家的茶是种在最适合生长的山坡上,高达800-1200米,一律坐西向东,株与株之间稀疏杂乱,更像是野蛮生长的荒林。
对此,他自有见解:“你是喜欢住一排一排像火柴盒一样的公寓房呢,还是住有花有草,有树有鸟,有大院子的别墅呢?”
人如此,茶树也是如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加工早已实现自动化。魏月德却一直坚守“摇香、炒匀、捏形、焙火”的传统做法,“不管怎么发展,茶叶的传统制作技艺不能丢。”
唯有回归传统,才能让铁观音“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
他最喜欢亲自做茶,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达到人茶合一的境界。
“爱茶好,要勤做;爱茶香,要用功。掌握节气,利用天时,人茶合一,用心观测,了解茶性,掌握地利,懂茶脾气,掌握变化,综和梳理,才能做出自己最喜爱的好茶,让茶人更喜欢的好茶。”
做茶没有捷径,唯有人到、心到、工艺到,茶才会自然成功。
从做到完成整个制茶过程,18道制茶工艺,魏月德至少要花费18个小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18小时实在是低效率了。
但魏月德正是因为慢下来,凭借着一手死而复生的摇青绝技摇出了让无数茶客如痴如醉的兰花香。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是一种境界。成全一泡好茶,需要天时地利的自然环境,需要制茶师傅的精妙绝伦的工艺,更需要品茶人的心性。
心浮气躁的人是喝不出茶回甘润喉的清爽之气,唯有静下来慢慢喝,慢慢品,方可在心中留下一方清雅净土,从而有更多思索自我的大空间。
一杯茶越喝越淡,一颗心越喝越静。
喝进心里的茶,才能品出人生的真滋味。
“茶视野,心空间”,魏月德更希望茶客能够通过一杯杯茶,打破视野上的局限,自由放飞身心,去领悟心空间的博大精深,悟得心灵的理性回归。
做茶有情调,喝茶有境界,卖茶有情怀。魏月德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先推茶文化,再做茶生意。
“做茶生意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让茶客先了解铁观音的文化,了解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才能使茶客买到称心茶。”
至于什么是好茶。魏月德说,适口为佳,适合茶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标准,也是茶业的商业道德。
在物质横流以及机械制茶大行其道的年代,魏月德不跟风、不随潮流,始终坚守茶的品德和道德,回归本真和纯粹。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才把铁观音的茶性挥发得淋漓尽致。
03 饮茶思源,不遗余力传承茶文化
魏月德一边将祖传的制茶技艺修炼得炉火纯青,一边致力于铁观音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早在1992年,魏月德就办了一件轰动四方的事情。他贷款2万元举办茶王赛,让各路高手顶峰相见,一决高下。
这场茶王赛相当多“卖点”:高达3000元的茶王奖金、评委是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主办方是名不见经传的村民……
茶王赛结束后,魏月德把“茶王茶”拿到汕头去售卖,卖出了每斤300-500元的价格,创下安溪铁观音价格新高。
1996年,魏月德出资60万,举办了更高规格的茶王赛,赛出的“茶王茶”竟然拍出了16万元/斤的天价。
从此以后,铁观音一路高歌猛进,迎来了辉煌时代。铁观音的价格被炒得那么高,魏月德当然饱受争议。可是他毫不在乎:“家乡的茶叶要发展,要走向世界,我不炒谁炒?”
后来他意识到买别人的“茶王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刻苦钻研,把自己推上了茶王的宝座,成为一个茶王级的茶商。
魏月德举办茶王赛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制茶高手之间的切磋交流,引起联动效应,引起更多人关注铁观音以及铁观音文化。
的确,茶王赛不仅提升了茶叶的身价,也提升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魏月德的名声响在外,“喝观音、找魏荫”,这句茶界的顺口溜广为流传。
2008年,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月德获得传承人称号。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安溪铁观音文化, 魏月德开始筹建铁观音文化园。
该园集茶品种观赏、茶文化展示、茶产品展销为一体。在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矗立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农氏雕像、“茶圣”陆羽、乌龙茶始祖苏龙、铁观音母树发源地微缩景观……
园中还有一个个铁观音茶史馆,收藏了古今中外茶史茶事、茶具茶器等,展现了恢弘庞大的千年茶史。
此外,为了修善和保护铁观音的母树发源地,他还设立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所,并陆续出版《魏荫与铁观音》、《魏荫铁观音探源》、《铁观音秘笈》等著作。
在魏月德看来,中国的茶文化是相当博大精深的,中国茶的精神概念是非常高雅的。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文化的七大瑰宝: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强身壮体,“清动头,润动喉,香动鼻子,甘动舌头,韵动脾胃”,另一方面又在精神生活中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喝茶能明志,能让人修心养性,也能生趣,更能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氛围。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表敬意……”无一不体现了“和”的精神,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将正宗铁观音传播到五洲四海, 让全世界都喝上铁观音, 这便是我一直在做的。”作为一个商人,魏月德希望向外输出更多的茶叶。
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更希望向外输出茶文化。让茶香在外国人的口中生香,也沁入到心脾,让他们感知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促进社会的大和谐。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普及中国的茶文化,让外国人了解茶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了解喝茶的益处,并学会品茶。
“我的一生,只做一个事情,就是茶。”他将铁观音传承、发展和保护的使命铭记于心,践之于行。
04
有人说,“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浓陈,三泡甘香,四泡清淡。”
平淡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生的本色。
魏月德一生几经起落,洗净铅华归来,只剩下茶的淳厚内敛。
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茶农、茶商、茶王、茶艺师、非遗文化传承人……被问及最看中哪个身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茶农。
最爱茶农本色。
魏月德曾经说过,他人生里爱上茶是一种缘分,匠心精神很重要,就是要一如既往,天天研究,做茶没捷径,活到老学到老。
茶市场瞬息万变,茶的花样百出,总是有人迷失了本心。
值得庆幸的时,还有很多像魏月德这样的茶人坚守本心,用最淳朴的语言给我们解读每片茶叶背后的故事。
(本文系“海纳天”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摘编,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