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古哲哲和东哥、慈禧和隆裕:两对叶赫姑姪与大清的兴起与覆灭
历史就是一场轮回。
400多年前,一对叶赫姑姪与努尔哈赤30年的情感纠葛促成了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的兴起。200多年后,又一对叶赫姑姪先后进入大清后宫,用50年时间终结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宣告了大清王朝的覆灭。
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她们的传奇人生。
01 孟古哲哲(姑姑):大清第一位叶赫皇后
叶赫,是女真海西四部之一,姓纳拉氏,意思是太阳。明朝后期,叶赫首领清佳努和扬吉努在今吉林四平附近依险筑城,称雄于海西。由于长期和努尔哈赤的建州共处生活,两部在语言、服饰等方面基本相同。
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平定建州右卫反叛战争中,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努尔哈赤愤而用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铠甲,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赫图阿拉起兵,叶赫首领扬吉努把自己的小女儿孟古哲哲许配给他。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迎娶了年满14岁的孟古哲哲。据史书记载,孟古哲哲面如满月,丰姿妍丽,庄敬聪惠,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言,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侍奉努尔哈赤,并为他生下了贝勒皇太极。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九月,孟古哲哲病危,非常想见自己的母亲,努尔哈赤特遣使到叶赫去接岳母,但叶赫只派了孟古哲哲乳母的丈夫南太前来探视。努尔哈赤气愤难当,严厉斥责叶赫:“你们无故抢掠我的村寨,率九姓之国攻我。兵败后甘愿伏输,杀牛宰马祭天地并结下婚约,后来又背弃盟约,将许我女儿嫁给了蒙古。现在我的大妃病危,想见母亲见最后一面,你们都不允许!就连这最后一点点亲情都要断绝吗?”并正式宣布建州、叶赫两部从此为仇国,他必将兴师问罪。孟古哲哲去世后,努尔哈赤接连攻击并最终灭了叶赫。
皇太极继后追谥生母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这是大清第一位叶赫那拉氏皇后。
建州和叶赫之间的恩怨情仇,最根本的原因是女真部落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权力斗争,孟古哲哲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部落纷争,但她的病亡加深了努尔哈赤对叶赫的仇恨,对后金的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其对后金兴起最重要的影响是养育了皇太极。后来,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后,改国号为清,正式确定进关决策,最终促成了大清入主中原。
02、东哥(侄女):传说中的“叶赫老女”
东哥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是叶赫贝勒布斋的女儿,孟古哲哲的侄女。其真名已不可考,但后世大多称其东哥,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继续沿用此名。据说东哥出生的时候,叶赫大萨满就预言:“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不过,据我猜测,这极有可能是后世的臆造或附会。
因为生逢乱世,又出生在这样一个部族首领之家,东哥的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她被父兄作为部落斗争的工具,先后七次许配给不同的部族首领,直到三十三岁才出嫁蒙古,这个年龄在当时差不多已经是奶奶级别了,所以“叶赫老女”这个名号倒也十分贴切。
东哥九岁的时候,被许配给哈达贝勒歹商,但歹商在迎亲路上被叶赫和哈达部的孟格布禄伏击身亡,这是孟格布禄是争夺哈达首领而和叶赫设下的毒计。从此,东哥就成了叶赫在女真各部纵横捭阖的工具而被频繁许配,从一个青春少女拖成了“叶赫老女”。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了诱惑乌拉参加“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叶赫又把东哥许配给乌拉贝勒布占泰,但布占泰却在这场战争中做了努尔哈赤的俘虏。战争结束后,为了缓和和建州的关系,叶赫又把东哥许配给了努尔哈赤,但东哥坚决反对,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没努尔哈赤不仅杀了她的父亲布斋,而且还亲手割下一半尸体交还叶赫。因此,她向哥哥布扬古提出要求:“努尔哈赤是我们的杀父仇人,谁能够杀了他,我就嫁给谁。”其实,叶赫到这时还没有放下对建州的仇恨,于是旋即撕毁了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并以“杀死努尔哈赤”为条件向女真各部征婚。
听说东哥征婚,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辉发贝勒拜音达理、乌拉贝勒布占泰先后应征,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是努尔哈赤的对手,反倒全被努尔哈赤打得屁滚尿流、满地找牙,三部先后被灭,孟格布禄被杀、布占泰逃到叶赫后求婚不得,羞愤交加抑郁而终。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三十三岁“高龄”的东哥才嫁给蒙古喀尔喀部莽古尔岱。
当听闻东哥将嫁蒙古的时候,建州的部将们各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兵抢回东哥,但努尔哈赤却十分冷静。他说:“无论这个女人嫁给何人,寿命不会长长,因为她已经毁了好几个国,造成了各部矛盾重重,她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东哥的命运的确被努尔哈赤不幸言中,她嫁到蒙古一年后就去世了。
就在东哥去世的当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国号为金、年号天命。三年后他发布“七大恨”正式起兵伐明,其中“第四恨”就是大明偏帮叶赫,让本该嫁给自己的东哥转嫁蒙古。
第二年(公元1619年)八月,努尔哈赤又以此为借口灭了叶赫。叶赫贝勒金台石自焚身亡,临死前发下毒誓:“我生前不能存叶赫,死后有知,一定不使叶赫绝种,即使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据说努尔哈赤怕金台石毒誓成真,从此立下了宫中后妃不选叶赫的祖制。
东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女真各部的纷争,但努尔哈赤攻灭海西四部和起兵伐明都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点上来说,她对这段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是以自己独特的存在促成了后金的崛起。
03、慈禧(叶赫那拉·杏贞、姑姑):大清最有权势的叶赫太后
东哥死后240年,17岁的叶赫那拉·杏贞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选秀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妃子,赐号兰贵人。她因天生丽质、端庄聪慧,尤其是工于书法,咸丰帝经常口授让其代批奏折,并允许她对政事发表一些自己看法,因此在宫中地位逐次上升,但也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咸丰六年(1856年),那拉氏诞下皇子载淳(同治帝)以后,在宫中母凭子贵,迅速晋封仅次于皇后的懿贵妃。咸丰帝驾崩后,同治帝上其徽号慈禧,与慈安两宫并尊、同掌朝政,但引起了以载垣、端华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强烈不满。于是慈禧鼓动慈安,联合恭亲王奕䜣等人发动了“辛酉政变”,解除八大臣职务,封奕䜣为议政王,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权力格局。但慈禧奕䜣也不放心,所以在任用他的同时,也着力扶持醇亲王奕譞,作为制衡奕䜣的力量。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失利,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代之以已成为驯服的醇亲王奕譞集团,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撬开了大清国门,瓜分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人士的影响下,光绪帝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并陆续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以四品章京身份在军机处行走,连续颁发一百多道变法诏书,开始效仿西方推行变法。但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慈禧也害怕失去对权力的控制,于1898年9月21日凌晨,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下令处死“戊戌六君子”,追捕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扼杀了大清王朝图强自救的最后一次机会。
就这样,慈禧通过三次政变,巩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待政敌绝不手软,赶尽杀绝绝不犹豫。然而,面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蹂躏,却始终没有应对良策,真可谓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即便是王朝危若悬卵之际,她最在意的还是手中的权力和个人的私欲,当自己六十大寿宴的排场和关系国运的战争经费相冲突时,依然选择了挪用军费修建寿宴举办地颐和园,导致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失败的阴影持续影响中国一百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两年,她才被迫做出了有限的让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仍然要坚持训政。一生中唯一能够称道的,就是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列强退还庚子赔款“溢款”白银三亿两左右,用于官派留学生学费和兴办教育的经费,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培养了一批可用之才。
1908年11月15日,这个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叶赫女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享年七十四岁。临终遗言居然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这可能是对她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忏悔,也是对自己擅权专政的最大的讽刺。
纵观慈禧一生,她掌控大清长达47年,对清廷的腐朽没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说她就是金台石临终毒誓中的那个复仇的叶赫女人。但我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因为清王朝的覆灭乃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挡,更何况终结大清王朝的另有其人。
04、隆裕(叶赫那拉•静芬、侄女):大清最后一位叶赫太后
叶赫那拉•静芬相貌平平、弓腰驼背,也不具备母仪天下的过人才智,仅仅因为是慈禧的侄女,就被钦点与光绪帝成婚(1888年),并于次年立为皇后。慈禧立她为后并非姑姪亲情,而是要她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她从内心和行动都对此极度抗拒,所以根本讨不得慈禧的欢心,光绪帝也因此对她处处提防,有没有朝中重臣作为依靠,最终沦为丈夫不爱、太后不喜、宫人不敬、朝臣不尊的尴尬角色,个中委屈和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
光绪和慈禧双双驾崩后,三岁的宣统继位,她虽然晋升为太后,徽号隆裕,按例开始“垂帘听政”,成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朝政却由监国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把持,她只是一个牌位太后。为了自保,她也试图联合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朝廷重臣制衡载沣。但奕劻就是一个老狐狸,关键时候根本不可能对她施以援手,而袁世凯更是城府深沉,只想利用她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制衡载沣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一次,载沣提名心腹那桐担任军机大臣,她也借机提名徐世昌(袁世凯心腹)担任军机大臣,终于惹恼了载沣,虽然按照规则载沣答应那桐、徐世昌的任命,但也严厉警告她除朝廷重大礼仪性事件外,不得干预其它政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迫于南方革命党和实权大臣袁世凯的压力,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隆裕太后虽然不再受载沣的威胁,但帝国的实际权力已经旁落,她对王朝的去留存亡根本无能为力,完全处在袁世凯的控制和摆布之下,在其逼迫下答应清帝逊位。1912年 2月12日,她以太后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和延续两千一百三十三年的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终结。据说下诏前夜她和袁世凯密谈一夜,二人均痛心大哭,至于二人谈了些什么,已经成为历史迷案,外人不曾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隆裕的大哭是真的伤痛,而袁世凯未必真哭,只是惺惺作态而已。
1913年2月22日, 46岁隆裕太后忧病交加,在长春宫溘然长逝,走完了她命运多舛、屈辱又无奈的一生,民国政府为其下半旗致哀,袁世凯亲自戴黑纱为其致孝,并下令举行国葬,与光绪帝合葬于崇陵。
俗话说:最好的评价在悼词中,这一点在隆裕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她死后,各方政治人物均给予很高评价。孙中山的评价是:“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黄兴的评价是:“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黎洪元的评价是:“德至功高,女中尧舜。”这些评价虽然有过誉之嫌,但她确实为实现共和做出过实际贡献,这一点应该肯定。
隆裕太后自钦点入宫到最后去世,一直就生活在各派权力的倾轧之下,先后受制于慈禧、载沣和袁世凯,是大清历史上最委屈的皇后及太后,一生从未真正执掌过王朝的权力,但却要为王朝的覆亡负终极责任,也许她才是那个身不由己而向爱新觉罗家族复仇的叶赫女人吧!
当然这个说法只是笑谈,王朝的兴衰有其必然规律,并不存在所谓的天命或者因为某个人的毒咒而灭亡。
写在最后
历史之所以精彩,就在于真实与传说往往难以考证,关于叶赫那拉的这两对两对姑姪的传说远比史书记载的要精彩许多。比如关于金台石的诅咒、清宫不选叶赫后妃的祖制、慈禧是为复仇而生等等都让后人演绎得神乎其神,对其是否真实咱们不必在意,但历史的真实是她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大清王朝的崛起,又亲手埋葬了这个传承近三百年的王朝,历史似乎就这样在这两对姑姪中完成了一次回归和循环,也许真的是天命如此吧。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没有道理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