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是哪里人,不是西域的张骞是哪里人?
不是西域的张骞是哪里人
张骞是今陕西省汉中人。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哪里人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张骞出生。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的气度,又具有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丝绸之路张骞第二次到达的地区是哪里
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既有政治上的目的,也有经济上的需求,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勾奴,此行未能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这次出使十分顺利,张骞的副使分别到达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帕提亚,身毒等国。
南通张謇的老婆哪里人
张謇的原配为徐氏,并纳有四妾,分别为陈氏、管氏、吴氏与梁氏。其中徐氏为曾其生下一女儿,但不幸早夭。直至1898年张謇46岁时,吴氏才为其生下独子张孝若。
三夫人墓园归葬了张謇的两位夫人和张孝若的夫人。墓园四周的围栏由汉白玉雕成,外围绿树成荫,苍翠欲滴。三座墓椁(ɡuǒ)一字排开,墓的主人,中间是张謇夫人、张孝若的母亲吴道愔,东首是张謇原配夫人徐蒨宜,西首是张孝若夫人陈石云。
徐蒨宜是张謇的原配夫人,她是海门人,1856年出生,1908年去世,享年53岁。张謇与她在1870年冬订婚,1874年完婚。徐夫人23岁时生下一个女孩,3个月夭折,此后终身未有生养。徐夫人因“谓为人妇而不能为夫延嗣”,心里愧疚,于是遍访良家,为张謇先后纳妾陈氏、梁氏和吴氏。陈氏梁氏也未有生育。陈氏于1885年进张家,1893年病逝,年仅29岁,归葬于海门常乐镇。梁氏心情忧郁,一心向佛,遁入空门。徐夫人勤劳贤淑,为人宽厚,张謇在《亡妻徐夫人墓表》中称赞她有仁有义,遇事果断决策,资助贫家子弟上学。张謇感恩徐夫人,视为知己。
吴道愔是张謇夫人,她是如皋林梓人,1873年出生,1943年去世,享年71岁。她比徐夫人小17岁,她于1898年农历正月十八为张家添了香火,生下儿子张孝若。张謇那年46岁,为感谢神灵,在狼山北麓园建造观音堂,以示还愿。1908年,张謇原配夫人病逝后,吴氏被立为正室夫人。
陈石云是张孝若的夫人,她祖籍安徽石埭,1895年出生,1947年去世,享年53岁。张謇为儿子选择配偶十分慎重,迟迟数年才选中了这位儿媳妇。陈石云生在诗礼大家,祖父、父亲为官清正廉明口碑好,陈石云读过四书五经,在上海徐家汇教会女学上学时考试成绩都在前列。1915年11月,陈石云与张孝若完婚,由“仿真绣”创始人、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女士担行婚礼傧相。陈夫人生育二子四女,依次为:非武、柔武、融武、粲武、聪武、绪武。其中张绪武当过江苏省副省长,如今在北京工作。
蔡伦墓张骞的墓位于哪里
蔡伦墓在汉中洋县、张骞墓也位于陕西省汉中市。
张骞的伟大的地方在于哪些地方
张骞
(?~前114午),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应募。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十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后乘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迁到中亚,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当地气侯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东返归国。归途中又为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这时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张骞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将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记了下来,使汉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把他此行称为“凿空”。
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引导汉军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夺了“博望侯”爵位。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军打败,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将士300人,牛羊万头,币帛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络乌孙,共抗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达乌孙,劝说乌孙东返曾被匈奴强占的故地,乌孙没有答应。他又派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联络。元鼎二年(前115)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几年后,汉嫁江都王建女细君于乌孙,汉、乌联姻终于实现了。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是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起来。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代。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墓在今城固县西博望乡,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大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
时间:2005年11月1日13:11来源:作者:djh票数:0等级:点击:103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委派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