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国家联盟,十个国际组织的名称
本文目录
1.十个国际组织的名称 2.小岛屿国家联盟 3.世界上有哪些政治联盟 4.南太平洋有哪些国家
十个国际组织的名称
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成立初期时,成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其宗旨是以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取得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和平与稳定。1984年1月接纳文莱达鲁萨兰国,1994年5月30日马尼拉非正式会议后,越南、老挝和缅甸先后加入,柬埔寨在1998年12月15日第6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成为第10个成员国。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980年5月,孟加拉国倡议南亚区域合作。1983年8月,南亚7国在新德里举行第一次外长会议。1985年12月,在达卡通过《达卡宣言》,签署《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宣布正式成立。其宗旨:政治磋商、消除分歧、加强合作、谋求发展。
海湾合作委员会:
1981年5月25日,由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苏丹国等6国元首在阿联酋开会时宣布成立,总部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宗旨: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协调和一体化,已达到统一;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军事合作,以保卫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实现海湾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伊斯兰会议组织:
1970年3月第一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决定,于1971年5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沙特的吉达。共有46个成员国。每年9月25日为伊斯兰会议日。
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针对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约。1952年2月和1955年5月,土耳其、希腊、西德参加北约,1982年西班牙加入,成员国增至16个。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99年3月12日,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东扩造成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紧张。2002年11月,在布拉格峰会期间正式接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7国为新成员,其中有4个国家为原华约成员,而波罗的海三国为原苏联的加盟国。
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1日为对付北约的威胁,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华约”。阿尔巴尼亚于1961年停止在其中的活动,1968年退出。1990年德国统一,东德退出。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会议上,宣布解散军事机构,停止军事行动。同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最后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布华约有效期结束。具有36年历史的华约不复存在。
欧安会: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3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参加会议。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年7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讨论会议程序问题。第二阶段:讨论政治、经济、人权问题。第三阶段:1975年7月30日在赫尔辛基召开,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1994年12月5日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第四次首脑会议决定从1995年起将欧安会改名为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现有成员国52个,常设机构设在维也纳。
美洲国家组织:
1890年4月14日,14个美洲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美洲国家会议上建立了“每周共和国联盟”。1948年4约30日第九届美洲国家会议上与会各国签署《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把联盟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现有成员国30多个。
孔塔多拉集团:
1983年1月8日,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首脑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中美洲形式。会议发表《孔塔多拉集团声明》。1987年孔塔多拉集团与阿根廷、巴西、秘鲁、乌拉圭四国举行第一届中美洲八国首脑会议。
非统:
非洲统一组织。1963年5月22日非洲31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布成立。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2002年7月8日非统组织第38届首脑会议在南非开幕,来自5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讨论了完成非统向非洲联盟的过渡。7月9日非洲联盟正式成立。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国家间协调、协商、合作的机构。1988年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毛里塔尼亚五国元首在阿尔及尔聚会,讨论建立马格里布联盟事宜。1989年2月五国签署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条约》,宣布正式成立。1994年以来,阿尔及利亚一直担任轮值主席国。
南太平洋论坛:
1971年8月成立。总部设在斐济首都苏瓦。现有成员国15个。
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1949年1月25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缔结“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协定。同年2月和次年9月阿塞拜疆、德国分别加入。后,蒙古、越南也成为其成员,中国、朝鲜、老挝、南朝鲜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过有关会议。其宗旨:苏联与成员国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禁运,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1989年后,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第46次会议决定宣布解散。
西欧共同市场:
又称“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1月1日成立,由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共同发起。1973年1月,丹麦、爱尔兰、英国加入。1979年5月28日希腊成为第10个成员国。1986年后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芬兰、奥地利先后加入,发展到15个成员国。该组织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作出许多决策,取得众多效果,对外统一关税,实行农产品自由流通,建立货币联盟和共同体内部工业品自由贸易。1991年12月,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后,欧共体在朝着全面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欧洲自由贸易区:
1972年7月,欧共体6国瑞典、瑞士、奥地利、葡萄牙、冰岛、列支敦士登和芬兰签订逐步建立起自由贸易区。挪威于1973年5月加入。随着欧共体的扩大而扩大,1981年和1986年,希腊、西班牙先后参加。目前该组织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4,年国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4成以上。
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
又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主要工业大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为协调其内部经济政策而定期举行的首脑会议。1975年11月,为对付西方国家面临的经济危机,七国首脑在巴黎聚会。以后各届会议均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80年代开始,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成为会议的重要内容。1993年,俄罗斯也应邀列席会议。1997年6月20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美国丹佛举行,俄罗斯元首叶利钦首次正式参加会议,以“八国首脑会议”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而使会议成为“7+1”会议,会议内容也日趋全球化。
比荷卢经济联盟:
1958年2月3日,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在海牙签订“比荷卢经济联盟条约”,决定建立一个人员、货物、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的经济联盟,实行自由贸易,协调财政、贸易、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政策。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安第斯集团:
全名“安第四条月组织”。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区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69年5月26日,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智利5国发起,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秘鲁首都利马。1973年2月委内瑞拉加入。1976年10月智利推出。其宗旨:加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制定共同的对外政策增强对大国的交涉能力,反对外来干涉和政治经济压力。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80年8月12日该协会11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签署了《蒙得维的亚条约》,宣告成立。总部设在蒙得维的亚。其宗旨:促进和协调成员国相互间的贸易,扩大出口市场和经济合作,在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拉美共同市场。成员国有12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古巴,中国向该协会派常驻观察员。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
小岛屿国家联盟
升温控制在2度,小岛屿国家不答应
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坎昆再到南非德班,历次气候会议上,小岛屿国家都在强调“全球升温必须控制在1.5摄氏度”,而不是其他国家所认可的2摄氏度。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提议,如果会议不能达成一份更强硬的新协议,大会应该暂停所有谈判。主要目标是到2050年将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这一目标比京都议定书的2摄氏度的目标更加强硬。
但最终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则没有考虑小岛屿国家的呼声,其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期目标设定为将工业化以来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将在2016年考虑重新审查是否有必要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16再谈升温幅度,对于小岛屿国家来说,恐怕是为时已晚。
气候问题由来已久,但小国总是最大受害者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种种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并非小岛屿国家,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称,1/6的高收入国家排放了2/3的温室气体,但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损失的75%~80%。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曾指出,气候变化给小岛屿国家带来了种种灾难性的后果:干旱和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基础设施损坏;土地损失、土地盐化,危及农业和食物保障;包括珊瑚、红树林、海草、近海鱼类等沿海财富的损失;细菌传播疾病和水传疾病增加;旅游业受到影响等。
别的国家在讨论温度和钱,它们讨论的是生死
除此之外,对小岛屿国家来说,未来升温2度意味着“国破家亡”。坎昆会议上,世界小岛国联盟副主席利马称:“我们不想被遗忘,不想成为21世纪的牺牲品。”因而43个来自于加勒比海沿岸、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组成了上述小岛屿国家联盟,英语叫做“AOSIS”,乍一看,会被当成国际求救信号“SOS”。
在科学家眼里,图瓦卢是可能最先没入海面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上升的海平面已经使图瓦卢失去了1%的领土。2001年11月,政府宣布应对海平面上升努力失败,图瓦卢人将放弃自己的家园。几天以后,美国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对图瓦卢的前途表达了相同的绝望,并建议图瓦卢人另觅国土。可以说,别国吵架,目的在于自己能少花几亿美元;而小岛屿国家所奔走的,却是自己的“命”。
非政府组织嘲弄和揶揄发达国家的征友启事刊登在坎昆会议期间的小报上:“喜好:美食、电影、动漫书、机器人和工业行业;憎恶:承诺、合作、执行、科学和减排目标。”。
孟加拉国有2000万人正受海平面上升和季风洪涝的影响。
如何应对危机,小国们总是捉襟见肘 Think Again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钱,他们掏不出
气候变化常常给小岛屿国家带来不期而遇的伤害,2004年,飓风“伊万”横扫格林纳达。该国90%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被毁,经济损失高达8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两倍。但这个岛国一直被认为是是处于飓风带以外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庞大的资金,小岛屿国家显然无力承受。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的气候融资为100亿美元,当前用于适应和减排的资金还不到2030年年需资金的5%。
另外,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小岛屿国家无力开发,更无法支付高昂的专利转让费用。
国际谈判中往往沦为局外人,没有话语权
国际气候谈判始终由三种力量主导: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77国集团+中国”。欧盟依然想发挥领头羊作用,美国试图树立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霸主地位,以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谈判中的作用逐步凸显,使欧盟等发达国家感到恐慌。
但小岛屿国家联盟共有39个成员国(还有作为观察员的4个属地,两个小岛屿),这些国家地理面积总和约为77万平方公里,人口共4000多万。岛国的国际影响远远不及主要排放国,在气候谈判中的声音最小。最终,它们的脆弱被忽视,声音被掩盖。一切努力,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向别国进行移民,难度又太大
要是岛屿真被海水淹没,移民似乎是小岛屿国家得以“保命”的唯一选择。对大部分穷国来说,移民问题更是无比棘手,前文所提到的岛国图瓦卢,已经开始了“气候难民”的转移工作。但大规模移民始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牵扯到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口压力等敏感问题。所以,卢瓦图的近邻——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的澳大利亚并不愿意接受。
对于政治难民,所有国家都要视相关情况给予庇护,这在1951年的全球难民条约中早有规定。虽然如此,对于气候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气候难民,尚无任何国际法律条款为他们“兜底”。马绍尔群岛前美国托管领土的居民可以自由出入美国工作或学习,但是他们要获得永居权,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人民来说,那小小的岛屿才是真正的故乡,移民到更发达的国家,势必面临文化碰撞的新困境。
岛国图瓦卢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侵袭岛上最大的巨浪是3.2米,而图瓦卢海拔最高的地点只有4.5米。持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威胁着图瓦卢,使这个国家面临被遗弃的困境。
气候变暖引发生存危机,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欲举国搬迁。
它们也在为命运奔走,但收效甚微 Think Again 新能源技术已经付诸实践,但不足以自救
虽然无力购买其他国家的能源技术,但并不代表小岛屿国家已经放弃了相关努力。小岛屿国家联盟气候谈判科学顾问宾格就认为,并非只有石油才是经济发展的钥匙。各国已经开始研究廉价高校的新能源开发模式,OTEC(海洋温差能量转化)正是其中之一。该技术的原理十分简单,将海洋深处寒冷的海水抽到温暖的海面,形成热机作用,生成能量。这个原理和冰箱非常相似。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穷国科技”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想去甚远,只能满足岛屿国家很少一部分的能源需求,而对于如何遏制国土被淹等关键问题,小岛屿国家的办法并不多。
国际援助力度不大,小岛国举步维艰
就连宾格也承认,解决岛屿国家的一系列问题,技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还在于他国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宾格在采访中提到,小岛屿国家想向中国政府申请建一个种子基金,启动资金大概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中方还没有答应,所以这只是我们的策划)。用这笔钱,小岛屿国家可以引进中国的一些技术。这项基金可为提供硬件的中国中小型企业支付工资。
一直以来,小岛屿国家的国际求助活动开展的并不顺利,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字,小岛国的外援在1990年达到其国民总收入约2.6%,但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却下降到了1%。因此,在多次气候大会上,小岛屿国家所提出的要求很多都与资金、技术援助有关,可以说,小岛国已经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生死问题只能看他国脸色行事了。
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政治博弈
虽然小岛屿国家拥有为数不多的话语权,但它们始终没有放弃为命运一搏的努力。哥本哈根会议上,图瓦卢的提议遇到了印度、南非等国家的反对,图瓦卢要求暂时休会,将谈判往后延迟。当天下午复会后,图瓦卢代表眼见其提议可能无果而终,遂退出会场表示抗议。这种岛国向大国公然开炮的事情并不新鲜,因此每每到了投票决议阶段,小岛国联盟经常反对大会决议,以“不同意我们的建议,我们就反对到底”的姿态来“对抗全世界”。
谈判不行,小岛屿国家准备剑走偏锋,德西玛•威廉斯是小岛国联盟的主席,他说:“如果所有金融和外交手段都无济于事的话,我认为一些国家会开始寻求法律的手段。”但在可能的法律途径中,其中包括向国际法庭和权威组织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赔偿。但法律流程漫长、耗资巨大,多少小国耗得起呢?故此,好好安排可以在岛上“挥霍”的时光,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2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地目前高人均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和现实责任。
他说,有数据表明,从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1750年前后到1950年的两个世纪里,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实现工业化的半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排放量的77%。
这位专家表示,从人类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资料显示,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世界上70%以上的能源,排放着50%以上的温室气体。多数发达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更少。按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国家的33%。从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的世界平均排位来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第92位。因此,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徐影说,目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的主流观点已经逐渐趋于一致,并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像煤炭、石油,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规模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无国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而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担负更大的责任。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主要义务。专家认为,这里面既包括发达国家再进一步减少排放,也包括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世界上有哪些政治联盟
世界主要经济联盟
1、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成立初期时,成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其宗旨是以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取得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和平与稳定。1984年1月接纳文莱达鲁萨兰国,1994年5月30日马尼拉非正式会议后,越南、老挝和缅甸先后加入,柬埔寨在1998年12月15日第6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成为第10个成员国。
2、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980年5月,孟加拉国倡议南亚区域合作。1983年8月,南亚7国在新德里举行第一次外长会议。1985年12月,在达卡通过《达卡宣言》,签署《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宣布正式成立。其宗旨:政治磋商、消除分歧、加强合作、谋求发展。
3、海湾合作委员会
1981年5月25日,由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苏丹国等6国元首在阿联酋开会时宣布成立,总部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宗旨: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协调和一体化,已达到统一;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军事合作,以保卫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实现海湾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4、伊斯兰会议组织
1970年3月第一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决定,于1971年5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沙特的吉达。共有46个成员国。每年9月25日为伊斯兰会议日。
5、欧安会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3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参加会议。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年7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讨论会议程序问题。第二阶段:讨论政治、经济、人权问题。第三阶段:1975年7月30日在赫尔辛基召开,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1994年12月5日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第四次首脑会议决定从1995年起将欧安会改名为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现有成员国52个,常设机构设在维也纳。
6、美洲国家组织
1890年4月14日,14个美洲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美洲国家会议上建立了“每周共和国联盟”。1948年4约30日第九届美洲国家会议上与会各国签署《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把联盟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现有成员国30多个。
7、孔塔多拉集团
1983年1月8日,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首脑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中美洲形式。会议发表《孔塔多拉集团声明》。1987年孔塔多拉集团与阿根廷、巴西、秘鲁、乌拉圭四国举行第一届中美洲八国首脑会议。
8、非统
非洲统一组织。1963年5月22日非洲31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布成立。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2002年7月8日非统组织第38届首脑会议在南非开幕,来自5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讨论了完成非统向非洲联盟的过渡。7月 9日非洲联盟正式成立。
9、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国家间协调、协商、合作的机构。1988年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毛里塔尼亚五国元首在阿尔及尔聚会,讨论建立马格里布联盟事宜。1989年2月五国签署了《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条约》,宣布正式成立。1994年以来,阿尔及利亚一直担任轮值主席国。
10、南太平洋论坛
1971年8月成立。总部设在斐济首都苏瓦。现有成员国15个。
11、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1949年1月25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缔结“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协定。同年2月和次年9月阿塞拜疆、德国分别加入。后,蒙古、越南也成为其成员,中国、朝鲜、老挝、南朝鲜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过有关会议。其宗旨:苏联与成员国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禁运,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1989年后,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第46次会议决定宣布解散。
12、西欧共同市场
又称“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1月1日成立,由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共同发起。1973年1月,丹麦、爱尔兰、英国加入。1979年5月28日希腊成为第10个成员国。1986年后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芬兰、奥地利先后加入,发展到15个成员国。该组织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作出许多决策,取得众多效果,对外统一关税,实行农产品自由流通,建立货币联盟和共同体内部工业品自由贸易。1991年12月,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后,欧共体在朝着全面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13、欧洲自由贸易区
1972年7月,欧共体6国瑞典、瑞士、奥地利、葡萄牙、冰岛、列支敦士登和芬兰签订逐步建立起自由贸易区。挪威于1973年5月加入。随着欧共体的扩大而扩大,1981年和1986年,希腊、西班牙先后参加。目前该组织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4,年国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4成以上。
14、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
又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主要工业大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为协调其内部经济政策而定期举行的首脑会议。 1975年11月,为对付西方国家面临的经济危机,七国首脑在巴黎聚会。以后各届会议均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80年代开始,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成为会议的重要内容。1993年,俄罗斯也应邀列席会议。1997年6月20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美国丹佛举行,俄罗斯元首叶利钦首次正式参加会议,以“八国首脑会议”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而使会议成为“7+1”会议,会议内容也日趋全球化。
15、比荷卢经济联盟
1958年2月3日,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在海牙签订“比荷卢经济联盟条约”,决定建立一个人员、货物、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的经济联盟,实行自由贸易,协调财政、贸易、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政策。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6、安第斯集团
全名“安第四条月组织”。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区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69年5月26日,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智利5 国发起,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秘鲁首都利马。1973年2月委内瑞拉加入。1976年10月智利推出。其宗旨:加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制定共同的对外政策增强对大国的交涉能力,反对外来干涉和政治经济压力。
17、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
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80年8月12日该协会11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签署了《蒙得维的亚条约》,宣告成立。总部设在蒙得维的亚。其宗旨:促进和协调成员国相互间的贸易,扩大出口市场和经济合作,在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拉美共同市场。成员国有12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古巴,中国向该协会派常驻观察员。
18、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立。1991年11月,在汉城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
政治比较少了,比如欧盟是政治经济联盟。还有一些政党国共合作等等。所谓政治联盟,是指具有不同利益和要求的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在政治上的联合。
或者说政治联盟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合体。
南太平洋有哪些国家
南太平洋国家包括: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斐济、关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基里巴斯、科科斯群岛、库克群岛、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美属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瑙鲁、纽埃、诺福克岛、皮特凯恩群岛、萨摩亚、圣诞岛、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托克劳、瓦利斯和富图纳、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国家:
1、帕劳
帕劳共和国,简称帕劳,位于西太平洋,关岛以南700多英里处,属加罗林群岛,是太平洋进入东南亚的门户之一。海岸线长1519公里。由300多个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分布在南北长640公里的海面上。
2、法属波利尼西亚
法属波利尼西亚,又名塔希提。是联合国非自治领土,位于太平洋的东南部。西与库克群岛隔海相望,西北临莱恩群岛。由社会群岛、土阿莫土群岛、甘比尔群岛、土布艾群岛、马克萨斯群岛等共有118个岛屿组成,位于社会群岛的塔希提岛最大。
3、斐济
斐济共和国,简称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瓦努阿图以东、汤加以西、图瓦卢以南,陆地面积18333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129万平方公里。
4、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是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在夏威夷西南约3200公里和中国上海东南约4500公里处,陆地面积181.3平方公里。
5、萨摩亚
萨摩亚独立国,简称萨摩亚,原名西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萨摩亚群岛西部,由乌波卢、萨瓦伊两个主岛和附近的马诺诺、阿波利马、努乌泰雷、努乌卢瓦、纳木瓦、法努瓦塔普、努乌萨菲埃、努乌洛帕等八个小岛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太平洋岛国
以上就是关于南太平洋国家联盟,十个国际组织的名称的全部内容,以及南太平洋国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