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起来 官兵动起来
本文转自:中国军网
“本季度‘四有’优秀士兵,二排四班战士董涛!”评选结果宣布那一刻,第76集团军某旅十二连学习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连不到一个月的列兵,为何能被评为季度“四有”优秀士兵?这事要从董涛今年3月初刚到连队时参加的一堂情景教育课说起。
幕启,西北某训练场,一名新战士正负重长跑。为尽快提高军事技能,他把周末和午休时间都用来训练,很快便成为连队训练尖子。
幕合,场景又转。南国丛林,敌军射来的炮弹将夜空映得如同白昼。尽管这名战士浑身是伤,可他仍坚持扶正烫手的迫击炮身,将最后两发炮弹射向敌群后,倒在血泊中。
舞台灯灭,荧屏点亮,一行黑字出现在屏幕上:鲁庆昌,连队先烈,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牺牲时年仅18岁。
这堂战斗精神培育课,并不是传统的“我讲你听”,而是由连队官兵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看着连史故事在眼前一一还原,列兵董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演出结束,连队趁热打铁开展挑应战、表决心活动,激发官兵血性胆气。宣誓台上,之前因训练成绩不理想出现消极情绪的董涛,大声喊出了自己的精武誓言:“要像鲁庆昌先烈一样,当个能打胜仗的兵!”
学习室里加班加点钻研专业,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加练体能。短短一个月,董涛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在全连同年兵中第一个被评为季度“四有”优秀士兵。
“只有找到合适的‘桥’和‘船’,才能推动教育入脑入心。”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深入学习贯彻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创新教育方法手段,探索总结出“10个1+N”教育模式,不断增强教育课堂的时代性感召力。
何为“10个1+N”?“‘10个1’是旅里倾力打造的一部电影一堂课、一封书信一堂课、一场晚会一堂课等10类特色教育课堂,每类课堂由旅队遴选优秀政治教员、理论骨干牵头成立攻关小组,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深入挖掘事例内容,推出样板精品课程供各营连学习借鉴,进行二次创新。‘N’是各营连因地制宜开展知识竞赛、主题辩论等配合活动,让教育内容转变为官兵自己的思想认识,转化为他们在日常工作训练中的行动自觉。”该旅宣传科干事宋强告诉记者,“这样统分结合的教育模式,鼓励官兵参与其中、互动共学,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把道理讲到了官兵的心坎上。”
丰富的形式只是手段,入脑入心才是关键。在探索推开“10个1+N”教育模式中,他们精选优质教育内容,让好内容搭载好形式,讲出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作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该旅有着优质教育资源。去年,邱少云家乡媒体——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跨越上千公里,走访邱少云亲属、乡邻、战友和党史研究专家,摄制了纪录片《寻找邱少云》。
日前,在该旅某营九连“一段视频一堂课”教育课堂上,指导员王才槐播放该片。跟随纪录片的镜头,听着受访者的深情讲述,邱少云的成长故事徐徐展开:做帮工,冬天打起赤脚去担水;当“跑滩匠”,在河滩拉纤运货……
“邱少云虽历经苦难,但依然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就像农村到处可见的芦苇,风吹雨打后,又凭借坚韧的意志顽强站起来。”探寻英雄的成长足迹,“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第53任班长蔡永海深有感触地说,“强军路上无坦途,唯有像革命先辈那样,永葆赤子之心,不忘奋斗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
生动活泼的教育课堂,有效激发官兵练兵备战热情。近日,该旅开展军事训练考核,各营连官兵你追我赶,多项训练纪录被打破,部队整体训练水平稳步提升。
善于发挥“叠加效应”
■张磊峰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不少,从创新理念到创新手段、从创新培养施教队伍到创新考评方式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教育质效,更好地推动教育内容融入头脑、化为行动。
“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在教育创新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有的单位组织教育同官兵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倘若老办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与时代拧着劲、与官兵拧着劲,教育就难以发挥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第76集团军某旅教育模式创新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树立起“+N”的理念,不拘一格、统分结合、追求实效,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形式服务内容,使得教育有了“魂”、扎了“根”、添了“彩”。更具时代性和感召力的课堂,必能培育出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官兵。
探索才能发展,创新方能增效。唯有立起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激活信息网络的“最大增量”,搭起多维共育的“力量矩阵”,坚持“内容为王”,发挥“叠加效应”,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挺立潮头,不断走进官兵、引领官兵、赢得官兵。(记者张磊峰 特约记者马振 特约通讯员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