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伊全面开战,中国将再获20年发展机遇期?
“一旦美伊全面开战,中国将再获20年发展机遇期”,这个假象并不算什么石破天惊的新看法,只是自从2020年伊朗军方大佬苏莱曼尼死于美国导弹、之后上位伊朗总统的又是公认的强硬派易卜拉欣·莱希,“美伊开战”的说法就此越传越广。
不过与之相对,也有不同的看法出现:美伊打起来对我国固然有利有弊,但是指望靠美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来减轻自身的战略压力,这种想法显得一厢情愿、而且相当“天真”。
前不久,沙特与伊朗这对死对头在中国的调停推动之下重新建交,并在北京发出正式声明宣布互派大使,这或许本身就证明了中国的一贯态度:与其指望冲突,更倾向于和平和发展。
苏莱曼尼之死
即使用长期的眼光、将来的角度来审视,苏莱曼尼将军之死也必定会成为对整个中东、乃至全世界局势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首先当然是因为苏莱曼尼的地位足够重要,而且“定点清除”这个手法本身就自带挑衅意味,要论政治意义,绝对不是什么轻松就能混过去的小事。
人称“中东谍王”、曾登上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被列入百大影响力人物的苏莱曼尼,被外界广泛认为是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的实权领导者。
也有人认为在他死前,他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伊朗第二号人物,并极有可能接任成为伊朗的下一任最高领袖。
2019年3月时,时任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将最高荣誉之一“索尔法尔勋章”授予苏莱曼尼。它的历史远及1858年,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被废除后又重新启用,启用后的首位获得者就是苏莱曼尼。
掌握实权、频频活动,苏莱曼尼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暗杀名单里身居高位。当时担任国务卿的蓬佩奥出身中央情报局,他始终将伊朗视为“中东祸根”,更是积极运作推动袭杀苏莱曼尼的主要推手。
而且据媒体报导,苏莱曼尼死于美军的“掠食者”无人机发射导弹之后,哈梅内伊一度痛哭失声。这种导弹直接杀到伊拉克机场附近的操作,令伊朗从政府到民众都难以保持沉默,两国之间本来就紧张的关系又一次升级。
苏莱曼尼的棺木被盖上伊朗国旗,伊朗国内纷纷呼吁、哈梅内伊亲自宣布“将对美国展开报复”,伊朗革命卫队更是直接宣称,美国在中东的35个目标已被瞄准锁定,美国人将在中东“尸横遍野”。
美国那边,特朗普自然也不可能示弱。他在社交账号上公开表示,不管是美国的人还是目标遭到袭击,就会毫不犹豫地摧毁伊朗的52个目标。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本就剑拔弩张,出了这件大事一“激”,更是岌岌可危滑向失控边缘。伊核问题会出现何种变数?中东局面会走向何方?在当时,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有把握作出判断或者预言。
因此,当时的人们会立足于“美伊冲突”的假设之上进行种种可行性推测,也就完全不足为怪了。
而且其中逻辑十分顺畅——即使美国再强悍、再超级大国,其同时出击、应付多个问题的能力也终究是有限的,即使表面看起来能够同时进行,实际上优先级和重要程度也必然会分出一个先后。
而这样一个时常对我国做出种种针对性操作的美国,如果面临了发生在地球其他地区、却又让其不得不救的紧张局势,那么施加给我国的压力也必然会相对减轻,这也是很自然的推测。
这种看法在苏莱曼尼亡于美军导弹之后,更是流传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网络上不少声音甚至认为,伊朗与美国之间关系不睦已经那么多年,这次恐怕一个擦枪走火就会打起来。
这样的冲突或者战争,真的会发生吗?
时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胡锡进就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还为此撰写文章,认为美伊并不会“兑现各自的威胁”,美伊若真的全面开战对于中国而言“弊大于利”,而且指望这两国冲突多少有些“天真”了。
胡认为,即使表面看上去冲突频频,但美伊两边都不想大打。对伊朗来说,实力悬殊是客观事实,而美国则正处于选举年,开启战争被视为政治上的大忌。
实际层面上,发动导弹前蓬佩奥曾经多次宣称“苏莱曼尼必须除去”;但对方真的死了,他却又四处表态,声称美国的举动是防御性的,并不想要升级战争。
特朗普面对着国内支持率的无形压力,而伊朗执政方也同样被推入了必须强硬、必须让美方“血债血偿”的境地。双方都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但双方却都同样地不愿选择大打。
具体局面如何走向,就需要考验美伊双方的控制能力了。即使美方能够控制冲突的规模,德黑兰也控制住了实际“走火”的可能,中东地区还有其他偏向伊朗的力量呢?甚至世界范围内其他力量趁此针对美国目标发起袭击呢?
总而言之,一切皆有可能。
但即使如此,胡的文章也认为:假若美伊全面开战,对中国来说也“弊大于利”。那种认为中东一旦局面吃紧、就可以牵扯美国精力使其无法全力对付中国的看法,因只看到一面而过于简单了。
另一面的情况是什么呢?
由于石油对于工业生产、社会运行乃至军事力量都极为重要,中东作为产油大区,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实际上,我国从中东采购石油的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位,远超美国依赖于中东石油的程度。
此外,在两伊为代表的中东国家,我国都投入了为数不少的投资。一旦中东局势大乱,美国固然会受到牵扯,我国在那片地区的经济利益、能源安全也必然受到损伤。
一进一出,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更为详尽的估算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能仅仅看到美国可能的负面影响,却对我国可能面临的负面影响忽略不计。
最后,中国被美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这个定位或许可能会因为突发紧迫事件而短期微调,但并不可能发生什么本质的改变。从长远来看,中国并不能将未来的处境寄托在“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之上,仍然需要切实地构建起应对美国高压的自身能力。
不希望美国如愿?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具体到美伊冲突这件事,多多少少会产生一种“美国想做的,就一定希望它做不成”的潜意识。
而美国呈现出从中东抽身的态势,至少从奥巴马任期内就已经开始,直到特朗普、拜登相继上台,美国一直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从热衷伸手伊拉克,到仓促撤离阿富汗,此一时彼一时,美国确实已经不像是当初的那个美国。那么,一直被视为“反美斗士”的伊朗,是否有实力且有意愿去阻碍美国抽离中东的举动?
实际上,伊朗的对美态度也并非一直都像其表面上那么强硬。
由于地理区位极佳、资源蕴藏丰富,伊朗是个很受瞩目和重视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当初巴列维王朝在位时,伊朗不但不反美,还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亲密伙伴之一,与沙特一起被视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双柱”。
自1979年巴列维倒台后,中东的两根柱子就剩下了一根。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冷战结束、海湾战争等诸多事件促成了地缘政治的变化,美伊关系也随之改变。
伊朗那边,扣过人质、反对美国出兵中东,呈现出频繁的对抗姿态;美国则对伊朗搞制裁、在伊核问题上多有反复。
2001年“9·11”事件发生,以及特朗普任期内退出全面伊核协议、重启制裁、暗杀伊军方重要人物等举措,进一步将两国关系推向了错综复杂的境地。
也因为这些层层叠叠的历史原因,伊朗大多数时间的对美态度都呈现出对抗性。2021年走马上任的伊朗总统莱希也不例外,他访华时到北京大学演讲,直指“某些国家政客”看不得他国崛起,和白俄罗斯领导人会见时宣称要“分享反制裁的经验”。
莱希总统认为未来的世界,多边主义的趋势必将逐渐蔓延扩大。伊朗对于提升自己的国家地位虽然十分热衷,但却不见得希望主动投入一场热战中去、尤其当对面是美国的时候。
沙伊和解的意义
一旦试图观察伊朗作为一个国家的态度,前不久发生的大新闻正是很有价值的参照。
2023年3月上旬,分别被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领袖国家、此前关系恶劣不止一次断交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各自派出代表团,在北京开展了一场对双方都十分重要的对话。
3月10日,中、沙、伊三方在北京发布联合声明,沙特与伊朗达成共识,同意在断交七年后复交。双方都已宣布后续会重开大使馆,并且重新恢复了1998年与2001年达成的关于经贸、文化、安全、青年等方面的总协议。
这个消息一出来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大新闻,很多人几乎不敢相信——交恶多年、彼此势不两立的两大派别竟然握手言和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也门,该国内部混乱冲突的局面终于可望看到结束曙光。
这是两个积怨已久的国家——伊朗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领导者,而沙特则以“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守护者”自居。多年来双方冲突不断,中东其他国家也纷纷站队,人数居劣势的伊朗在外交层面颇受孤立。
其他国家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两派之间的冲突不死不休——2016年,以沙特处决一名伊朗神职人员为导火索,当时的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到了冲击,两国就此断交。此后中东国家间的种种对立以及直接冲突,背后大都少不了这两个国家的影子。
但现在,哪怕是意识形态冲突激烈的沙伊两国,也在中国的帮助和斡旋下坐下来谈判,而且还谈成了。若干外媒评论,称“中国做到了美国做不到的事”。
伊朗谈判代表也公开评论,表示与沙特代表团在北京的会谈“清晰、透明、全面、富有建设性”。
全球范围内,中东被认为是民族矛盾最多、外交政治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美国学者葛如溪也认为,中国能与中东所有国家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这成就本身就堪称瞩目。
也恰恰因为中国与双方都保持良好关系,且并不被任何一方心怀戒备、怀疑不信任,中国才成为居间调停、帮助双方谈判的力量。
伊朗和沙特迈出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第一步,不但这两国在公告中对中国表示感谢,此后相继发声的中东诸国、联合国秘书长甚至美国白宫,也对此公告表示欢迎,对中国提供的帮助表示赞赏。
不仅如此,作为伊斯兰教两大派别的领袖国家,它们之间的和解很快带来了连锁效应——就在公告发布的当日,马尔代夫首先宣布,鉴于沙特决定与伊朗和解,它也决定与伊朗复交;突尼斯总统也放出风声,称自己有计划恢复与叙利亚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这一连串的事件当然验证了同一个结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只要有选择的余地、谈判的空间,主动穷兵黩武的国家毕竟是少数。
无论是积极投入接触谈判的伊朗,还是怀着良好意愿为双方提供对话条件的中国,在这一典型事件中都展现出了类似的特征:与其投身战争或者盼望冲突,更倾向于和平和发展。
结语
虽然沙伊复交等事例让人看到了世界局势争取和平、追求共识与合作的正面因素,但不可否认,当前的世界仍然存在着尖锐争端和潜在的冲突。
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发生改变,为应对可能的风险,将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上并不是长久之计,归根结底还是应当确保本国自身拥有足够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资料:
《美伊全面开战,中国将重获20年发展机遇期?这想法太过简单》;环球时报;2020-01-06
《伊朗外交部:中国助力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2023-03-13;新华社
《沙特伊朗恢复外交,会如何影响中东??;界面新闻;2023-03-14
《中东问题专家:促成沙特、伊朗复交展现中国大国担当》;2023-03-14;浙江在线
《第二十讲 美伊对峙的背后博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2020年大众热点话题》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墨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