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大名叫什么?她为何被称为宝姑娘?看看贾府小厮怎么说!
大家好,关于《红楼梦》里的薛宝钗的大名到底叫什么?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认为她没有大名。
而且薛宝钗的小名本来可能也不是叫薛宝钗,这个名字很可能是为了配合“金玉良缘”后来改的,为了显得和贾宝玉更像天造地设的一对。
至于薛宝钗为什么更多的被人称为“宝姑娘”,而不是薛姑娘,感觉其实也没那么复杂,《红楼梦》里姑娘们的称呼本就多种多样。但是薛宝钗的名字传播出去被外男叫才是不妥,让贾府小厮议论她皮肤雪白更加可怕。
薛宝钗没有大名不奇怪,古代有的大名的女孩子其实很少
古代人的名字有大名,小名和字的区别。但是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里,那时候女孩子出生了能被养活下来就已经很幸运了。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就直接说:“古者妇人无名。”古代大多数女子很多根本不上学,所以一辈子都没有大名和字,只是随便取个小名称呼方便。
未嫁人时她们可能被称为大妮儿、二妮儿……就算上族谱,也不过写个长女、次女;等嫁了人就成了张氏、李氏,就算丈夫、儿子做官后给她们封诰命,她们就会成了张淑人,李孺人;就算成了帝王的后妃也容易被称为虞姬、薄姬……总之就是很难有自己的名字。
甚至《红楼梦》中作者就专门写了贾琏和凤姐的女儿,都三四岁了还只被叫做“大姐儿”。她的父亲、爷爷奶奶完全不在意,贾母这样重视家族女孩子的太祖母也不理会,还是王熙凤求了刘姥姥给她取了个小名儿叫“巧姐儿”。
可想而知,按照贾府持续没落的熊样儿,就算巧姐儿长大十四五岁,可能也不会有人给她取什么大名,因为就算婚配的时候,订婚和结婚的文书上也只需要写明是贾府哪一房第几位小姐就可以,重点是祖父、父亲的官职以及母亲的封号,和她的嫁妆。
既然巧姐作为荣国府第五代长房嫡出的贵族小姐都这样了,那金陵破落商贾之女薛宝钗没有大名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薛宝钗的亲爹走的又早,她也没正经上过学,白取个学名没什么用,而且指望她大字不认识几个的母亲和哥哥给她取大名也不可能,她自己取个大名也不合规矩。
只有古代那些世家高门出身的千金小姐,在家族里又足够得宠爱,受父母重视,接受过像样的私塾启蒙教育,才有资格取个大名上学的时候用。
比如林黛玉的母亲贾敏,金尊玉贵的大小姐,能和兄弟们一起排行取名;比如王熙凤,人家跟着哥哥兄弟一起上学,所以取了个学名;比如贾元春,生在大年初一,是宝玉出生前的家族吉祥物,所以得到这个好名字;比如甄家的几个姑娘,都是跟兄弟们一起排辈取名的。
贾府的三春妹妹们,也都是因为上学才取了大名。林黛玉启蒙上学一年多,应该也有大名,只是作者没写出来。
薛宝钗本是“薛金钗”?作者暗写三条线索有深意
薛宝钗没有大名,就连她的乳名宝钗,都很可能是后来改的。
反正她从小就生长在金陵薛家内宅,十几岁来京城亲戚家里,是叫金钗还是银钗,翠花还是红花,谁也不会太在意的。毕竟连荣国府嫡孙贾宝玉的名字传播范围也没那么广泛,江南甄家就不确定信息,才会也给自己家的孩子也取名叫宝玉了。
薛宝钗的本名最有可能就是叫“薛金钗”,为什么这么猜呢?主要有这么三个线索。
第一条线索就是那个被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逼死的张金哥。她的人生和爱情传奇,活脱脱就是古代才子佳人传奇那一挂的话本子,只不过结局是BE。
这张金哥是长安县张大财主家的女儿,也是没有个大名,只有“小名金哥”,她出身商贾之家,长得美貌,又有一对嫌贫爱富,攀附权贵的势利眼父母,这显然就是个“低配版的薛宝钗”了。只不过她是个“知义多情的女儿”,有不惜殉情的痴心。
第二条线索是夏金桂,薛宝钗的亲大嫂,她也是商贾之女,这次作者写的更加明显。
皇商夏家,长安城外大财主,垄断着京城所有桂花居的买卖,和薛家是世交老亲。夏金桂也是“小名就唤做金桂”,她也没有个大名,甚至她的父亲也亡故了,她的人设比张金哥更接近薛宝钗了。
更妙在她的丫鬟居然叫“宝蟾”,真的是看着就令人发笑。薛宝钗家第四代男子全都是虫子辈取名,薛蟠的堂弟叫“蝌”,夏金桂的丫鬟居然叫“蟾”,谁不知道这癞蛤蟆和蝌蚪什么关系呢?作者真的不是故意在埋汰人吗?
这丫头要是叫个什么小蟾之类的也就算了,偏偏要叫个“宝蟾”,这相当于是跟薛宝钗一个辈分,偏偏她又做了薛蟠的通房屋里人。作者对薛蟠这一家子的没规矩没礼法的讽刺真是绝了。
夏金桂还有个丫鬟叫“小舍儿”,偏偏薛宝钗家的祖宗又是“紫薇舍人”。怪不得夏金桂能克制薛姨妈母子三人呢,人家给丫鬟取的名字就已经赢了。
还有另一位薛宝钗的分身傅秋芳,名字叫做“秋芳”,按照贾雨村所认为的“‘春’‘红’‘香’‘玉’”都是艳字俗套,那么“秋芳”显然也不那么脱俗啊。
那么既然两个低配版薛宝钗都是“金”字辈,叫金哥、金桂,三位宝钗的分身名字都俗套,所以如果薛宝钗的本名叫金钗,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为还有第三个线索,那就是薛宝钗的丫鬟莺儿。第三十五回里莺儿曾说过她本来不叫这个名字。
宝玉道:“你本姓什么?”莺儿道:“姓黄。”宝玉笑道:“这个名姓倒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莺儿笑道:“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叫作金莺。姑娘嫌拗口,就单叫莺儿,如今就叫开了。”
薛宝钗是金陵人氏,按照南方方言的习惯,竟然认为“金莺”比带着儿化音的“莺儿”更拗口,也真是新奇了。可见是个明显的谎话,薛宝钗给莺儿改名字,不仅是因为觉得她一个卑贱的丫鬟不配用“金”字,更是为了回避薛宝钗自己的本名。
如果薛宝钗本名叫“金钗”,她自然容不得丫鬟叫“金莺”。
关于古代主奴的姓名避讳书中多有提及,林红玉重了宝玉黛玉和名字改名“小红”,一点作者也在夏金桂一节里写的非常详尽。
她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她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她因想桂花二字是禁止不住的,须另唤一名,因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如此。
《红楼梦》的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说过:“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偏偏又给薛宝钗家族的设定是无官无职的商贾,“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只有钱,并无其他尊贵的权势可言,换句话说话薛宝钗家里根本就没有“宝”。
所以“薛宝钗”这个名字,不管是本来取的,还是后来改的,其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对荣华权贵,功名利禄的向往,就好像古代那些穷人家,生了个儿子偏偏取名叫有财、富贵差不多的意思,寄托了家长的一种期望。
薛宝钗被称为“宝姑娘”没什么,小厮随便谈论她皮肤雪白才是重点
《红楼梦》有很多姑娘,她们的称呼很多样。
贾府的姑娘们按排行称呼: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亲戚家的女孩儿里姑太太贾敏的遗孤林黛玉被称为林姑娘,或者大姑娘;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被称为邢姑娘;
宁国府媳妇尤氏的两个妹妹尤二姐、三姐被称为两位姨娘,荣国府媳妇的两个妹妹李纹李绮也被称为两位姨娘。
一般来说古代女孩子的闺名的确是不可以外传,更不可以随便叫的,书中对这些姑娘们的尊称应该是“姓氏+排行+姑娘”,比如林黛玉就被称为林姑娘;或者“姓氏+排行+姑娘”,比如史湘云被称为“史大姑娘”,这也是古代闺秀比较官方和正式的称呼。
看上去好像只有薛宝钗和妹妹宝琴自来熟一般,一个称为宝姑娘,一个称为琴姑娘。但其实史湘云也会被称为云姑娘,薛宝钗也曾被称为薛大姑娘,薛宝琴也曾被称为薛二姑娘。
翠墨道:“我们姑娘和云姑娘才都在四姑娘屋里……”
王熙凤对王善保家的说:“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
黛玉因说道:“这是你家的大总管赖大婶子送薛二姑娘的……
那婆子丫头都笑道:“还有一位姑娘,说是薛大姑娘的妹妹……
但在内宅里,亲戚长辈女性或者亲厚的姊妹姑嫂之间,互相称呼“名字+姑娘/丫头”,比如宝姑娘、云姑娘、宝丫头,云丫头等叫法。
也可以是“姓氏+姑娘/丫头”,王熙凤和探春都曾叫林黛玉为“林丫头”;也可以“排行+姑娘/丫头”,比如三丫头、二姑娘这样称呼也可以。
或者直接叫小名,也不算无礼,比如贾母就喜欢叫黛玉为“玉儿”,湘云叫“云儿”,林黛玉也叫湘云“云儿”。
林黛玉的字“颦儿”虽然不太正式,但也不是只有薛宝钗叫,只不过她最喜欢叫而已。还有探春和贾母、宝玉也这么叫过的,甚至黛玉也自称过。
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探春道:“越性等几天,他们新来的混熟了,咱们邀上他们岂不好?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况且湘云没来,颦儿刚好了,人人不合式……
总体来说就是薛宝钗在贾府被更广泛的称为“宝姑娘”而不是薛姑娘或薛大姑娘,其实是为了显得与贾府众人关系更加亲密,因为贾府姑娘们称呼的规则就是:越是本分高的,越是关系亲厚的人越随意。
毕竟薛宝钗的确是出身不高,跟贾府的亲戚关系“外四路”只能从这些称谓上下点功夫了,一时虽然着急当不上宝二奶奶,但当个“宝姑娘”还是容易的。
一个宝姑娘,一个宝二爷,听着就像天赐良缘的一对儿一样。
而且薛宝钗对别人的称呼也是极尽可能的在套近乎,比如她经常不分场合的爱叫黛玉颦儿,管湘云叫云丫头,管王熙凤叫凤丫头等等。但其他人明显就会注意场合,有刘姥姥这样的外客在的时候,贾母都没有提到过姑娘们的名字,王熙凤对贾琏提起宝钗会叫“薛妹妹”,林黛玉对宝玉提起宝琴会称“薛二姑娘”等。
其实薛宝钗被内宅的女眷长辈和姊妹们怎么称呼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的名字传到了外面去,被小厮和外男都放在嘴里说,这才是最大的不尊重。
因为古代是讲究男女大防的,女性的大名小名只能在闺阁中呼唤,对外是秘不示众的,只有婚嫁的时候,丈夫家里派了媒婆来问名才能被夫家知道。
贾琏的小厮兴儿曾对尤二姐姊妹八卦贾府里的姑娘们,就提到了黛玉和宝钗的名字,尤其是对薛宝钗更加不尊重,因为他居然谈论起薛宝钗皮肤雪白来,说她是“竟是雪堆出来的”,又说“生怕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这在古代来说,已经相当于荤段子了,只有烟花柳巷的姑娘才会随便被那些男人们议论皮肤白不白呢。贾府的小厮不规矩是一回事,但作者偏偏设计被议论的对象是薛宝钗,另一个侧面也是在说明薛宝钗在贾府是不被尊重的表姑娘,小厮们也不拿她当千金小姐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