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当时为何不反击?现在才知当时的心酸
1999年的5月8日,本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却成为了给所有中国人留下伤痛回忆的一天。
在这一天,美国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在轰炸中,中国有三名记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消息传回国内,一时之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人民群情激愤,掀起了一股股反美浪潮。
在美国如此无耻霸道的行径面前,中国政府的领导人们高瞻远瞩,在坚守底线原则,严词谴责美国政府的同时,并没有将事态扩大化,美国政府也在正义面前低下头颅,表达了歉意,支付了高额的赔偿金。
当时在国内有很多情绪激动的人,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也有着很多不解,觉得中国过于软弱,应该对美国进行军事反击。
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站在今天回望当初中国政府的决定,才知道当时的决策有着深远的考量,这里面既因为中国需要埋头发展经济的时间和空间,也和中美关系的复杂博弈有关,更和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地位有关。
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
1999年的世界局势并不安稳,这一年,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下,北约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空袭,南联盟遭到了世界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狂轰滥炸。
南联盟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所在的巴尔干半岛能便捷地通向中东,与地中海更是近在咫尺,穿越地中海便是非洲大陆,在世界地缘政治局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美国控制北约进行这一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分裂南斯拉夫,粉碎塞尔维亚,占领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为北约到达巴尔干半岛创造条件。
面对美国为首北约所实施的霸权行径,中国政府坚守和平与正义的立场,在国际社会上严词谴责美国政府,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一线工作人员们,更是不顾安危,从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向国内发回了很多公正客观的信息新闻。
1999年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晚11时50分(北京时间5月8日清晨6时50分左右),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虽然已经深夜了,但很多工作人员们还没有去休息,一些从现场采访归来的中国记者正在赶写稿件。
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数枚北约导弹划破夜空呼啸而至,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击中了中国大使馆的主楼和大使官邸。
数枚导弹从使馆主楼楼顶直贯地下室,一枚导弹穿破使馆院墙,把整个一面外墙炸飞后斜插入地下室,另一枚导弹掀掉了大使官邸的房顶在使馆主楼和大使官邸之间爆炸。
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大使馆主楼倒塌,四处浓烟滚滚、烈火熊熊。
爆炸发生时,中国使馆内共有约30名工作人员和中国记者,在这场轰炸中,有20余人受伤,其6人伤势严重,有的满脸是血,有的头骨破裂,有的胳膊折断,还有一名完全休克。
更有三名中国记者光荣殉职,他们分别是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
这也是北约对南联盟轰炸以来首次有外国使馆受到攻击,消息传回国内,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面对如此野蛮霸道、严重挑衅中国人民的军事行为,中国人民无不咬牙切齿。
中国舆论群情激奋,许多主要城市的学生和群众来到美国等多个北约成员国的外交机构附近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式道歉,并降半旗向死难者致哀。
1999年的5月8日下午,中国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美国和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表示极大愤慨和最强烈抗议,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但在中国政府的争议谴责面前,美国和北约试图用谎言来颠倒是非,他们抛出了一个“旧地图”说来掩盖事实真相,以此来推脱责任。
先是美国参议院的情报委员会主席理查德·谢尔比跳出来,他表示北约导弹击中中国使馆是因为情报过时,误以为中国大使馆是南斯拉夫的军事设施,随后,北约驻欧盟军的总司令克拉克也说,这是一次错误辨认攻击目标的失误。
最后,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辩称,北约是由于使用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旧地图”,才“误炸”了中国大使馆,试图为这起事件盖棺定论。
如此虚假的谎言自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馆舍大楼在1991年动工兴建,1995年7月竣工,主楼为办公楼,是一幢五层建筑。
办公楼旁边为两层的大使官邸,有一条走廊相连。
1995年就已经竣工的大楼,又是一个世界大国的大使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地图要滞后到什么地步,才没有更新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呢?
更何况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大楼位置突出,标志醒目,四周开阔,200米以外才有其他建筑,其中主要为民宅,无任何军事设施,所谓的旧地图又怎么会把这里标志为军事攻击对象呢?
如此没有诚意的推脱,而且当时中美关系正在走低,两国民众敌对情绪不断增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国轰炸事件也引爆了冷战结束后中美之间的又一次危机。
危机发生之后
危机发生后,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着对美采取强硬手段的声音,并在年轻民众中具有较大影响,大家纷纷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美国政府的抗议和不满。
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就收到了国内民众发来的大量情绪异常强烈的意见,有些人要我们对北约或美国宣战,或者用导弹袭击北约总部作为报复。
在轰炸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发表过一些针对美国和北约的激烈讲话,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在听到这些不加掩饰的讲话后,写信给外交部建议中俄两国建立一个能够抗衡美国的军事联盟。
但站在今天回看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中国国内发展的需要,对美国采取强硬对抗的措施甚至进行军事对抗,无疑是不可取的。
美国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充分享受了冷战后苏联垮台的红利,国势正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虽然
中国政府从不惧怕美国,但国力弱与美国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而且中国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较大幅度地减少了国防投入,就是希望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同美国开战,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也会危及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严重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从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和中美实力对比来看,对美国宣战都是不合适的,同美国开战军事对抗,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中断,和中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战略严重不符。
同时,在这起事件的处理上,中国还需要考量中美关系的长期利益。
中国和美国自从1971年恢复接触以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了比较频繁的阶段,美国在科技、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美关系虽然几经波折,但在轰炸南联盟使馆事件发生的1999年,两国之间关系还处于比较正常的阶段,和美国保持友好合作的关系也对中国的发展更为有利,
在此时与美国断交,则意味着前期的努力和成果付诸流水,会影响到发展大计。
最终,针对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时间,经过中央领导人集体决策,主席确立了继续发展对美关系的基调,并明确了对美方针:“必须进行严肃的政治斗争,但仍然要坚持以两手对两手的斗争策略。同美国的交道还要继续打。”
虽然美国军方最初的反应明显诚意不足,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将危机扩大或升级的意图,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在许多公开和私人场合进行表态,不断提升道歉的规格,措辞也更加严肃,表达了解决这一时间的诚意。
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大的民意也给美国造成了巨大压力,5月14日晚上,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要求,主席接听了克林顿总统的电话,这次通话正是这起事件从高潮走向平息的标志;克林顿总统在回忆录中谈到过这次通话:
“我最终在14日和江主席通上了电话,我再次表示道歉,说我确定他不会相信我会故意命令轰炸大使馆。江主席说他知道我不会这样做,但也说他确信五角大楼或中央情报局中有些不愿意看到我和中国接触的人,可能会故意在地图上做手脚,从而在两国间制造麻烦。”
两国最高决策者在这次事件的后续处理上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信任,也有助于危机的降级和平息。
在国际上,应中国政府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并于5月14日晚通过主席声明,强调必须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安理会将等待调查结果。
在危机后期,中方主要围绕事件调查结果,要求美方对中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别作出赔偿以及处罚事件的负责人等进行交涉和处理。
7月28-30日,中美双方在北京就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问题举行了第二轮谈判,就中方伤亡人员的赔偿问题达成共识,美方于8月向中国政府支付了450万美元的赔偿金。
1999年9月11日,江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新西兰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双方就恢复和发展两国“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关系”达成新的一致意见,也标志着中美友好合作的关系不会受到影响。
站在今天回望
在处理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这起事件中,中国的原则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内稳定大局、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路线不动摇。
中国在与美国坚定斗争、捍卫中国尊严的同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美关系的发展势头,影响国内的发展势头,还要借此机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
站在今天回望当时的决策和处理,中国的战略目标无疑都已经达成了。
因为这起事件的和平解决,中国没有和美国进入长期军事对峙的局面,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国内的经济建设中,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21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7万亿元;美国全年GDP2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8.35万亿元),GDP方面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美国为中国的1.3倍,虽然人均GDP上仍有很大差距,但整体GDP赶超美国的目标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
中国关系也在这起事件后进入了新阶段,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和美国实力的下降,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一直持续存在。
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的疑虑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有些摩擦与冲突很可能在某些因素或者事件的激发下变为危机,在有了妥善处理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事件的经验后,两国对话和沟通机制也在不断增多,两国关系虽然时有波折,但和平共处的共识并没有从根本上颠覆。
2022年,虽然中美两国争端不断,贸易领域上也常有摩擦,但中国依然一直致力于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世界局势的整体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南联盟事件中,中国不畏强权,坚定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便对南斯拉夫这一主权国家发动空袭,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众多饱受美国和北约欺压的小国也认识到中国是可靠的盟友和伙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这之后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不屈的脊梁——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暴行备忘录》,《瞭望新闻周刊》,1999-05-24
《中国的外交危机决策机制与过程分析——以1999年“炸馆”事件为例》,《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