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既是司马懿的弟弟,亦是曹魏最后的“忠臣”
在诡谲多变的魏晋政治舞台上,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以忠臣或是奸臣的形象示人,而其中形象最为复杂的当属司马孚。他享年93岁,经历了东汉末年、曹魏兴衰和西晋建国三个时期,在许多历史事件上都扮演了关键角色,其各种作为我们很难用
忠臣
或者
奸臣
来进行简单划分。
他既是曹魏开国元勋之一,也为司马氏掌权立下功勋;他既是西晋宗室德高望重的族长,却自称
“有魏贞士”
与其他西晋宗室格格不入。
司马孚如此复杂矛盾的形象自然格外引人关注,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二个”司马懿
说司马孚,就不得不说他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魏明帝曹睿曾这样说到,
“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可见在曹睿看来,司马孚好比
“第二个”
司马懿。实际上,两人不仅才干相近,而且形影不离,配合密切。
司马孚,字叔达,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遗传了优良家风,自幼手不释卷,广涉经史,名声才干仅次于司马懿。后在曹操的征召下,司马孚跟着哥哥司马懿出仕,在曹植门下担任文学掾一职,面对负才陵物的曹植,司马孚多次直言规劝。不久,司马孚出任太子中庶子,同哥哥司马懿一同辅佐曹丕,成为曹丕的左膀右臂。
曹操去世后,司马孚稳定朝政局势,为曹丕顺利登基出力颇多,深得曹丕信赖,不仅加官进爵,还得以入宿皇宫禁地。224年,曹丕东征孙权,以司马懿统军留镇许昌,而司马孚则被曹丕外放为河内典农,以为平衡之策。曹丕临终前,以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之一,司马孚则继续留在外地为官。
曹睿即位后,重新启用了司马孚,以其为度支尚书,总揽全国财政经济。而司马懿则活跃在魏蜀前线,统帅西线大军与诸葛亮鏖战。为配合司马懿的军事行动,司马孚多次建议曹睿加强西线守备力量、兴办屯田水利,均被曹睿采纳。不久,司马孚升任尚书令,得以涉及政务,而司马懿则升任太尉,不久又率兵平定辽东公孙渊,最终和曹爽成为曹睿的托孤大臣。
此时,司马氏在曹魏的权力达到了新高度,不过他们也遇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攻势,司马懿谨慎低调行事,司马孚更是不管杂事,与世无争。不过他们二人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谋划反击。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司马孚积极配合,带着侄子司马师控制了洛阳,在司马懿诛灭曹爽,乃至之后平定“淮南三叛”的一系列行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司马氏掌控给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局势稳定后,司马孚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未有染指朝政。司马懿死后,面对侄子们对曹魏政权的步步威逼,作为长辈的司马孚不仅没有参与多次的废立,还走上了另一条分岔路。
曹魏最后的忠臣
260年,曹魏局势已经到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的地步。魏帝曹髦心有不甘,率内卫讨伐司马昭未果被杀。在当时严酷的政治氛围下,无人敢为曹髦奔丧。司马孚闻讯后立即奔赴现场,他将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大腿上嚎啕大哭
“杀陛下者臣之罪”
。曹髦死后,很多人建议以庶人之礼下葬曹髦,但司马孚却力主以王礼将其安葬,并最终被采纳,时人无不感叹。
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贬其为陈留王,令其前往洛阳附近的金墉城就国。当曹奂一行驶出洛阳城外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痛哭流涕的说道
“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司马炎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降罪于他,还对其大加封赏,并给予最高的礼遇。
在临终前,司马孚写有《遗令》这样描述其矛盾复杂的一生
“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司马孚认为,他作为曹魏元老重臣,在曹魏生死存亡之时没有像伊尹、周公那样力挽狂澜,使社稷倾覆,略有遗憾。同时,他认为自己兼有曹魏重臣和西晋宗室的双重身份,在魏晋交替之际,也没有像伯夷和柳下惠那样偏激,在两者之间做到了最大的平衡,对于饱受经学熏陶的他来说,已经是
“立身行道,终始若一”
了
。
司马孚是在“作秀”么?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对司马孚这种在忠臣和家族之间
“找平衡”
的心态是很不理解的。毕竟西晋是自己家族的天下,而当时身为司马家族的长辈,垂垂老矣的司马孚何必继续以曹魏忠臣的身份自居,很难说他这样做难免有“作秀”的成分。不过我认为司马孚这样做却是本色流露。
司马孚角色的转换始于高平陵事变,他在其中虽然扮演了关键角色,但这并不完全出于家族私心。
曹爽专权后,大肆启用亲信,排除异己,奢华无度,触犯了包括司马氏在内的许多曹魏大臣的利益,引起众怒。而司马氏作为曹爽的直接敌人,双方矛盾不可避免。而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司马孚为了家族利益帮助司马懿积极谋划,自是情理之中。而许多大臣也纷纷站在司马懿这一边,可以看出司马孚此举也是为了曹魏社稷着想,不能说司马孚完全出于私心。
不过此后事态的发展却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眼见局势稳定和司马懿日益专权,司马孚则渐渐淡出一线。而后司马师、司马昭乃至司马炎的废立行为,司马孚也不加参与,毕竟此时他不能掌控事态发展。在曹髦被弑、曹奂被贬无人敢问时,司马孚还能以曹魏忠臣自居,为其主的悲惨遭遇恸哭不已,这不仅体现了他对
“道义”
的坚守,也需要过人的勇气。时曹丕篡汉,曹丕的妹妹身为汉献帝的皇后怒摔玉玺,斥骂使者,其心境想必和司马孚是一般的,是本色流露,与政治作秀无关。
坚守道义可以选择激烈抗争,也可以选择平衡立场。
东汉末年的党人以激烈行为反抗宦官专权,不仅伤及自身,也动荡了国家根本。汉献帝臣子面对曹操的控制也做出过激烈反抗,但在大势之下于事无补。司马孚面对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大势,他虽然身为曹魏元勋,但在司马懿死后已经成为家族族长,面对侄子、侄孙的行为于情于理没有必要激烈抗争,寻求平衡最为妥当。
结语
西晋建立后,身为宗室族长的司马孚受到了司马炎的极高礼遇,被封为安平献王,食邑四万户,其封国规制为西晋藩王之最。272年司马孚去世,司马炎以东汉东平献王的礼制予以安葬,并成为西晋藩王下葬的最高标准。
但是司马孚去世后,其后世封国却迅速衰落,不仅地盘大为缩水,食邑甚至被削减至一万户,地位大不如前,而这很大程度上与司马孚始终以曹魏忠臣自居是有很大关系的。这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司马孚并非作秀,而是真正的曹魏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