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侠?睿智的指挥员?老旧落伍的军事家?记铁木辛哥
#二战风云#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俄国人的名字里边,算是非常好记的了。起码铁木辛哥这几个字,有些像蒙古人的名字,更熟悉一点。
铁木辛哥出生于今天乌克兰的敖德萨州,参加过一战,后来加入红军,在骑兵系统发迹。到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前,铁木辛哥名义上已经是苏联军事方面的二号人物。
注意,这里说是名义,因为实权始终在斯大林那里,即使当时的总参谋长朱可夫,也是一样。在希特勒进攻前夕,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曾经联名签发了作战训练条令,这些内容实际上根本和当时情况不符,让下面部队无所适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内容是斯大林要求下发的。
铁木辛哥第一个贡献,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提拔了一批将领,这批将领,在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贡献,毕竟之前的红军将领,多数都被斯大林清洗完了。
铁木辛哥指挥了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争,这是斯大林发起的,相当于同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铁木辛哥后来指挥了入侵芬兰的战争,强迫芬兰割让地盘,铁木辛哥也正是因为这次战争胜利,获得了元帅军衔。
但是这次胜利,所谓的突破曼纳海姆防线,个人觉得真心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九十万红军去打一个人口三百万的小国,栓只狗上去,只要稳一点,也不过如此。
德国进攻苏联前夕,铁木辛哥根据情报和自身判断,曾经给斯大林打电话,意思就是德军会发动战争。但是可惜,斯大林不信。
铁木辛哥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给苏军配备了更多的坦克,改善了苏军的装备,这点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并且他个人的判断非常敏锐,很早就预料到德国的真实意图,可惜领袖坚信德国不会立刻发动战争。
在德国发动入侵初期,铁木辛哥被任命为西方面军统帅。这时候,鉴于初期苏军的山崩式溃败,倒霉的巴普洛夫大将成了替死鬼,被用来承担责任。
铁木辛哥接手后,尽管同样是战败,但是他拖住了德军,使得德军突向莫斯科的节奏慢下来。而对于以闪电战著称的德军来言,这可以算是失败的前奏。
毕竟以快闻名的德军在慢下来之后,战场的节奏就会慢慢发生变化。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才有后来朱可夫保住莫斯科。如果继续让中央德军狂飙推进下去,莫斯科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这有一个势的问题,由德军主导战场的形势,以初期德军强悍的战斗力而言,就像一把锋利的矛,直刺心脏。而接下来,希特勒无奈,让中央集团分兵南下去支持基辅战役,尽管铁木辛哥又在基辅做了背锅侠。
铁木辛哥的前任就坚持向斯大林请示撤出基辅的苏军。斯大林死活不同意,还撤了他,增派部队,换铁木辛哥前去指挥。铁木辛哥同样坚持要撤出,斯大林依旧不同意,结果导致六十几万苏军被俘。
在后来的哈尔科夫战役中,由于铁木辛哥的指挥失误,苏军损失二十七万人。这个结果也是让斯大林对他失去了信心,开始全力扶植朱可夫。后来,铁木辛哥负责一些次级战场,主要做一些协调工作,淡出了战争舞台。
铁木辛哥是骑兵出身,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铁木辛哥没有被斯大林清洗,因为斯大林对骑兵有着超级好感,可以说是情怀。
从当时的环境来说,铁木辛哥能在斯大林身边活下来,也有他比较圆滑的关系。事无巨细他很少做决断,都是请示斯大林。尽管斯大林个人觉得这样很烦,认为铁木辛哥缺乏决断力,也是后期他被朱可夫顶下去的一个原因。
但是我们要想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然他早被斯大林清洗了。斯大林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那些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有着几万红军指挥官。
从战术指挥思想来说,铁木辛哥因为出身骑兵的关系,这个战术思想确实有点落后。毕竟传统的骑兵战术,就是冲上去,如果不行退下来,再莽上去。
所谓的大纵深大突击,可惜没有大迂回包抄,结果是装甲部队和常规部队冲上去,成了送人头的。铁木辛哥会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否定自己过去的思维定式。他总是需要时间和机会来改变的,这任何人都没办法。
我们可以换个假设,如果初期顶上去背锅的不是铁木辛哥,而是小他一岁的朱可夫,朱可夫也不见得就会做得比铁木辛哥好多少。
同样骑兵出身的朱可夫,也是需要时间和机会来改变的。在铁木辛哥顶上去的时候,他的对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都是从装甲部队起家的,这有着先天优势。何况德军是精锐部队,精锐指挥官。
而铁木辛哥手下的红军,被清洗的支离破碎,战斗力和中下层指挥官,素质和前期的德军根本没法比。可以这样说,铁木辛哥前期的“背锅”,一定程度上给了朱可夫等人的成长空间和时间。尽管他失败很多,可是他拖住了希特勒的中央集团军,拖住了南方集团军,稳住了战场局面。
在斯大林这种沙皇式的领导下,铁木辛哥有很多的掣肘,并非很多东西都能他来做主。而后来居上的朱可夫,确实比铁木辛哥要独立,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但是他在进入柏林不久,就被斯大林撤掉所有职务,自此直到死亡,克格勃始终都在监听他的所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