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尉氏县”概况
尉氏县隶属河南省开封市,古称“尉州”,位于豫东平原,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长葛县接壤,西与新郑县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
尉氏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于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1983年8月撤开封专区,尉氏归属开封市至今。
总面积约130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5.18万人(2013年末)[1],辖17个乡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516个行政村,有北宋太平兴国寺塔、清末刘青霞故居等景点,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科普示范县、村民自治模范县、体育和卫生保健先进县等称号。
尉氏县地形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趋势,西部7条岗系交错,14条主脉南北起伏,最高点海拔133米(岗李乡冉家村北);西南部为海拔70米左右的高台平地;东部为黄河淤积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点海拔59米(永兴乡李岗村北)。
水文
境内南有双洎河、杜公河,东有贾鲁河,中有康沟河,蜿蜒东南,先后汇流出境,注入淮河。
气候
尉氏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平均日照2481.9小时。该县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涝普遍,之后,渐呈干旱趋势。
尉氏县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本县适宜各种林木和农作物生长。林业西部以刺槐和大枣为优势,东部以泡桐和杨柳为普遍。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盛。已被国家确定为干原绿化先进县,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枣生产基地县。
青云禅寺
坐落在庄头乡高庙范村东的金鸡岭上,金鸡岭突兀高耸、气势非凡,不知何时人们在最高处建了一座五岳庙,唐初,佛教兴盛,五岳庙改为青云禅寺,金毁于战火,明景泰年间重建,为开封大相国寺下院,规模宏大,星辰殿宇,极为辉煌。更为奇者殿内塑释迦、老君、夫子,集佛、道、儒于一堂,祖师真人,天王金刚同一殿。
如今寺庙已非昔比,但寺前四棵千年古槐却气度超凡,虽老态龙钟,有的甚至中空,可任人由腹中上下,但古槐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无限生机。据传说,北宋时在青云禅寺还发生过“王和尚吊打包龙图,杨排凤大战金鸡岭”的故事。说的是北宋真宗年间,当地刘员外的爱女刘翠翠随母到寺内进香,被该寺主持王和尚撞见,王和尚顿生邪念,将刘翠翠禁于寺内密室中。刘员外投状开封府,包公微服私访被王和尚察觉,将包公擒拿,并吊在寺内大槐树上进行毒打。消息传到开封天波杨府,老太君派杨排凤前往营救。杨排凤与王和尚在金鸡岭上一场大战,活捉王和尚,救出包公。寺内的那棵古槐就是当年吊打包公的地方。
青云禅寺是尉氏县开放的佛教场地之一。
阮籍啸台
一陂春水一荒台,魏晋风流杳难追。欲觅阮踪成一恸,啸声孤起我徘徊。
这是一位游客在阮籍啸台前写下的诗句。穿过尉氏县县城东部的一条小巷,可以看到一汪清水陪伴着那个孤傲灵魂身影的土台,那汪清水是尉氏人所称的东湖。这的确有些符合阮籍的性格,也符合尉氏“啸台清风”之景的记载。
据记载,阮籍啸台原“高15丈,阔2丈,有层3楹”,在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曾多次重修,可惜在日寇进犯尉氏时被毁。而今,阮籍啸台看来更像一座土堆,或者是遗落在闹市中的土岗,其上杂树丛生,有游人经常攀登的小径。登上去,放目远眺,阳光灿烂,东湖之上波光粼粼,令人不禁浮想联翩,回想起阮籍的那个年代。
太平兴国寺塔
又名东关塔,位于县城东关太平兴国寺内,建于宋初,历 代累遭兵燹寺废而塔存。塔体为八层六棱重檐楼阁式砖塔,塔阶作盘旋式,现地表以上通高三十米,直径七米零六,塔内外均嵌有佛龛和图案、假门、假窗等造型,腰檐互饰斗拱均仿木结构,外观庄严淳厚,为我县重要古建筑。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上三层,(塔顶刻有碑记)。一九三八年日寇犯尉,第二层西北角和第三层东北、西北角遭炮击破坏;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水侵蚀,下层被淤一米多,塔门坍塌。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一九五六年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二年两次拨款由县文化馆组织民工进行了维修加固。
该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剥蚀,多次地震的影响,又经黄水的侵袭和战火的考验,至今仍然屹立巍峨壮观。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术。
兴国寺塔于二零零六年六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