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戴念什么 ?成语“不共戴天”的戴字何义
“戴”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要着重记忆。其详情如下:
戴。读
dà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戴,分物得增益曰戴。从異,(才+戈)(读zāi)声。”
形声字。许慎认为本义是“分物得增益”。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训》曰:‘蓁蓁、孽孽,戴也。’毛传云:‘蓁蓁,至盛貌;孽孽,盛饰。’是皆谓加多也。引伸之凡加于上皆曰戴。”其实,“蓁”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孽”指庶子,人丁兴旺的意思,都有加多的意思,这就是许慎所说的“分物得增益”。就像植物到了分蘖期,会更加茂盛一样,是“增益”。
(水稻分蘖形成的增益)
但许慎的说法,后世文字学家们并不认同。林义光《文源》:“此义(指《说文》所说)经传无用者,戴相承训为头载物,当即本义;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異盖戴之初字,戴从(才+戈)声,加声旁耳”;《字源》李守奎先生称:“‘異’是‘戴’的初文,像双手举物于头的形象,只是后来词义起了分化,在表示‘戴’义的‘異’上加了表音偏旁‘弋’。‘異’与‘弋’古音声、韵并同……清代人已指出是从‘弋’声。古文字中的‘弋’、‘戈’形近互讹的例子极多。‘戴’后来转入子‘之’声,声旁由‘弋’变成了‘(十+戈)’。”
(双手戴帽子的小男孩)
也就是说,“異”本是“戴”的初字,本义是头戴物(帽子、面具、头饰等)。只是后来,“異”专用于“分异、歧异”的意义,后人又加了“(十+戈)”形成了“戴”字,专门表示头戴物的意义。
“戴”字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加于物上。比如:戴眼镜;戴红领巾。《小尔雅·广诂一》:“戴,覆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礼记·丧服大记》:“皆戴圭。”孔颖达疏:“谓诸侯六翣两角皆戴圭玉也。”《红楼梦》第三回:“(凤姐)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
(戴红领巾)
(2)顶在头上。比如:披星戴月。《释名·释姿容》:“戴,载也,载之于头也。”《玉篇·異部》:“戴,在首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君王踩着后土,而顶着皇天。《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头上戴着束发
嵌宝紫金冠。这个例子用法接近本义。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 不跟他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意即 形容仇恨很深,誓不两立。
(宝玉戴着紫金冠)
(3)正对。《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郭璞注:“戴,值。”距离齐州以南正对着日下的地方称为丹穴,北面正对着北斗星和北极星的地方称为空桐。
(4)尊奉;推崇。比如:爱戴;感恩戴德。《玉篇·異部》:“戴,奉也,事也。”《书·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民众没有大君他们又尊奉谁呢?
(5)捧;举。《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
(周公辅政)
(6)竖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黥》:“从者惊觉,毛戴。”
随从(从恶梦中)惊醒,毛发竖立。
毛戴,就是毛发竖立,就是毛骨悚然。“毛戴”这个词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比如茅盾《三人行》七:“笑声是那样磔磔地令人毛戴。”
(7)棺饰的一种。《礼记·丧大记》:“君纁戴六,纁披六。”君的柩车,用六条浅绛色的帛带(纁戴)捆着棺材,绑在车架上,再将六条浅绛色的帛带(纁披)伸出帷外,让送葬的人牵引。
(8)通“载”。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異部》:“戴,又与载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载也。”《墨子·修身》:“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孙诒让《墨子间诂》:“戴、载古通。”君子要
用身心载道而行。《史记·淮阴侯列传》:“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
如今您身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
(淮阴侯韩信像)
(9)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此外,“戴”还是姓。《通志·氏族略二》有载。
“戴”的小篆写法如图:
(戴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