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身异国:被遗忘的数千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第6军军长甘丽初
泰国北碧府桂河盟军公墓不远处,有一个中国人的墓葬区。当地人,也称为中国劳工墓。据称,这里葬有8000余名中国劳工。其实,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中国军人的公墓。这些中国劳工,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日军俘虏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我在《桂河遗骨》一文中,曾对这些军人的来历,甚为好奇。但是,我在桂河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些人的墓碑(很多是无名碑),没有详细的文字纪录,当然也没有部队番号。这个小镇,居住着相当数量的华人。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不会说汉语。这些人,当年又是从何而来?我想,这些葬在异乡的忠魂英烈,又究竟来自何方?
这些年,我一直注意寻找有与远征军有关的各类信息。原文中提及的两个判断,显然有错误。原文中称,杜聿明率部溃入野人山,中国远征军伤亡和被俘的6万余人中,第5军便占了万余人。但是,这些人,大都因饥饿和伤病而亡,被俘者并不多。另外提到的孙立人部,即新38师和后来的新1军,也没有大量的战俘记录。也就是说,葬在桂河的中国军人(即中国劳工)中的大部分,另有来源。
我认为,中国远征军入印缅参战,伤亡和被俘最集中的时间,应该是1942年2月至5月间。中国远征军2月16日入缅参战。第5军和第6军先行入缅,然后是第66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代行司令之职,卫立煌没有到任),下辖廖耀湘新22师,以及戴安澜200师和余韶96师。第6军军长甘丽初,下辖彭璧生49师,吕国铨93师,陈勉吾暂55师。第66军军长张轸,下辖孙立人新38师,刘伯龙新28师,和马维骥新29师。
当时,中国远征军中路为杜聿明第5军,其中戴安澜将军的200师首先其冲,作战勇敢。西路则为张轸的第66军,其中孙立人的新38师,予日军以重创。然而,东线,甘丽初的第6军,则令人大失所望。甘丽初部守腊戌一线,防线漫长,防守从毛奇至腊戍的近千公里阵地。其实际投入的兵力,只有两个整编师。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选择在罗衣考作为突破口,一夜之间就占领了罗衣考,第6军仓皇后退。许多史料中提及,第6军溃不成军,甚至发生整个师被打散的事情。
甘丽初应该对此役负有重大责任。他曾指示守军所部,以营连为单位,分散防守,根本经不住日军56师团的冲击。其中,陈勉吾将暂编第55师以连、营为单位分散配置于茂奇、包拉克、垒固、东枝、黑河等地。结果,日军9辆坦克竟然可以直冲师部,打得师部机关七零八落。55师全线败退。东部防线因此出现一个大缺口。据说,时任中国远征军指挥官的史迪威将军得知消息,连夜驱车赶到腊戌第6军司令部时,甘丽初竟然不在司令部,而是穿着睡衣在城里搓麻将。这位军长甚至连55师已经丢了乐可城也不知道。史迪威极为震怒。他下令罗卓英(代替卫立煌任司令之职)立即查办甘丽初,将55师师长陈勉吾交军事法庭枪毙。但是,这个命令被打了折扣,甘丽初受了申斥,陈勉吾则被责令夺回阵地。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因为,这个陈勉吾师长,早已逃之夭夭,他的部队,也早已被打散了。腊戌是军事重镇,也是中国远征军的后路门户。蒋介石曾下令“确保腊戌”。腊戌一失,中国远征军的败局,便是必然的了。
可以确信,是役,中国远征军第6军有大量军人被俘。其总数当有七千余人。这些人,都是英勇的战士,却因将军们的无能,而成为战俘。他们后来都进了集中营,并成了中国劳工,参与了泰缅铁路的建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及同后来被俘的中国远征军其他所部的将士,大都因日军折磨因伤因病而客死他乡。
需要交待的是,败军之将甘丽初,遭蒋介石重庆政府申斥处分,并被召回。甘丽初是广西容县人。这个县,曾经出了一百多个将军。甘丽初虽属桂系,却是蒋介石刻意培养的广西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任张发奎部93军军长。参加桂林会战,率部抵抗日军,立过战功。不过,甘丽初并未因此降职。他在辗转任了几个闲职之后,1945年,甘丽初重新出山,任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中将参谋长,并于1945年9月15日,他跟随张发奎,作为中国第二受降区的受降官,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甘丽初担任国民政府广州行营参谋长、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1949年5月,担任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全国大陆解放后,甘丽初率残部继续顽抗。1950年冬,被解放军击毙。1959年10月,蒋介石追赠甘丽初为陆军上将。
暂55师师长陈勉吾后被押回重庆审判,当了甘丽初的替罪羊。他原属广东军阀余汉谋部。此前曾任张发奎部独立20旅长,参加过淞沪抗战。
那么,第6军将士主要来自什么地方?这里,必须了解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甘丽初。时任军长。另一位,则是张发奎,甘丽初的上司。中国的新旧军阀,派系众多,但都有浓重的地域特征,比如,我们常说的奉系、直系、皖系、桂系,粤军、川军等等。跟着军阀打天下的,也大抵是子弟兵。
甘丽初(1901—1950),字日如,其祖辈务农,少怀壮志。早年在广西容县中学读书。1922年,甘丽初考取广州农专,尚差两学期未毕业,他向家里要钱交学费,为此家里卖了一头牛。甘丽初觉得因学业拖累家庭,即投笔从戎。1924年,他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编入学生二队,同年11月毕业,在教导团任排、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并因功升任营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因桐庐之战有功,升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927年5月,升任第一师副师长。
1928年4月,甘丽初率部参加第二次北伐。7月,国民党军队缩编,任陆军第9师第25旅旅长。1929年3月,参加蒋桂战争。11月和12月,参加蒋介石和冯玉祥及唐生智之间的战争。1930年4月,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升任第9师副师长。19312年6月,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入陆军大学第十期学习。1935年毕业,升任陆军第93师师长。1936年1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少将。10月,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7月,抗战爆发。1938年3月,甘丽初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隶属周磊的第75军)。9月,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2月,参加桂南昆仑战役,因战功而升任第6军军长。
甘丽初是广西人。他却不属于新老桂系。比如,陆荣廷、黄绍竑、李宗仁、白祟禧等。可以说,甘丽初是跟随蒋介石起家的,属于黄埔系。蒋介石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他早年,曾提拔重用了一批广西籍的军官。据说,仅广西容县出身的一百多个将军中,有一大批是蒋介石亲手提拔的。这也是老蒋刻意分化桂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甘丽初的出道,同时与另一位将军有关。他就是张发奎。蒋介石早年的北伐军,其基本的骨干,系出粤军,后经不断改造,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重要力量。我们所熟知的叶挺将军,当年也是张发奎的部属。叶剑英,也曾在张发奎军中谋职,官至参谋长。我们在教科书中经常读到的真正意义上的“铁军”,便特指张发奎部,而不仅仅是叶挺的“独立团”。
张发奎(1896--1980),广东始兴人,字向华。辛亥革命后入广东当兵。1912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入武昌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学习。1916年回广东参加讨袁,后一度为孙中山侍卫,曾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张发奎举兵驱陈(陈炯明),升任团长;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师,张发奎任独立旅旅长,后再任12师师长。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张率部进军湖南,亲率35团及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写下了北伐战争中的光辉一页,赢得了铁军称誉。1927年1月,张晋升为第4军军长,3月兼任11军军长。
张发奎曾三次倒蒋,受到排挤。他是一个职业军人。抗战时期,张发奎曾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参加淞沪抗战。1938年,张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1939年,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军事。其间,甘丽初在其属下任职。受到重用。抗战胜利,张发奎任广州行营主任,广州行辕主任。1949年1月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3月,任陆军总司令,曾与粤桂系李宗仁、白祟禧、余汉谋等人,谋求西南独立,既与蒋分立,又与北京政权对抗。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已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7月,张发奎辞职,到香港定居。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叶剑英曾致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看来,叶帅也是一个注重情义的人。
据此推断,中国远征军第6军,其将士构成,可能主要是广东人,其次是广西人。因此,当年沦为战俘和劳工,最后葬在桂河的,应该都是粤桂儿女。我从其他散见的史料中发现,抗战及解放战争之后,仍然滞留在缅甸、泰国等地国民党军将士,也以两广人氏居多,一部分是当年中国远征军(主要是第6军),另一部分则是后来从西南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其中,也有少量滇黔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