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言之不预”:为何被认为是开战宣言?我国几次说过这话?
台湾省某些人又在暗戳戳搞事了!不久前,台湾民进党的某人声称:台湾新宪法要将台湾改为共和国。这一再触碰底线的问题,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今年4月份,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针对这一事件给出了回应,其中他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话,叫“勿谓言之不预”,结合当时的特殊背景,啥意思?有人就猜测,这是开战宣言吗?爸爸终于要狠狠给儿子一个教训了吗?
其实,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并不是我国第一次在外交场合使用。
而难得的地方在于,每当我国用了这句话,再结合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后来发生的各种事件,还真就给别人传递这是中国将要采取武力的信号。
一次是巧合,次数多了,人们就总结出规律,直接将这句话理解成对外开战宣言了。
“勿谓言之不预”到底什么意思?
“勿”就是不;“预”就是事先。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别说事先我没跟你说过。
这句看似高大上文邹邹的文言用语,其实生活中经常用到。举个例子,父亲希望孩子考高分,就会事先警告:这次考试你要考到**分,别说我没事先跟你说过。(勿谓言之不预)
或者更形象点,相信大家都听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这句话吧,在含义上笔者觉得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就是这么一句“接地气”的话,怎么就会被认为是开展宣言了呢?
这句文言文,最早出现在康熙年间。而到了近现代,这句话的使用频率更高,尤其是到了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它被多次在外交场合使用。
实际上人们会把这句话和开战宣言联系上,还真是事出有因。因为早前在三次特殊背景下,我国一说出这句话,战争的号角不久后就会吹响,于是人们像是形成了条件反射——外交部一说这话,我们要开始动用武力了!
这第一次战争号角的吹响,则是发生于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但他们的独立对我国来说,却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时的印度政府干了几件恶心人的事。一、他们继续继承英国早前侵占中国西藏新疆部分领土,并妄图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占领范围。二、从印度独立到1952年,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境线以南大约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甚至还自作主张地更改地图,将中国的领土明晃晃地划归己有。
当时中国正处于西藏解放时期,印度借助这个时机,占领历来属于我国的麦克马洪线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地区。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百多年前英国殖民着自作多情划分的一条英属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分界线,他是非法的,也是一直以来都不为中国政府承认的。
按道理说,事关领土主权问题,我国应该不会作出退让。但顾及到当时国家刚建立不久,根基尚且不稳,因此这种摩擦中印双方一直进行了长达十年时间。
十年间,我国对印度进行无数次警告,但他们置若罔闻,期间还制造了两次流血事件,导致我国驻守边境的一名军官不幸牺牲,1959年时,他们甚至直接越过麦克马洪线,妄图将这条非法线北移,非法占领更多中国领土。
小打小闹,我们直接警告;警告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肆意杀害我国边防人员,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印度把中国逼成什么样子了?在这篇文章中,非常清晰地将自印度独立以来,他们对中国在领土上、在驻防战士上所进行过的各种挑衅行为。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这回我们也忍不下去了。中国不尚武,中国更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因此,在能代表政府的《人民日报》上,我们对印度十多年以来的一系列行为提出了更严厉的警告:
“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时中国政府的态度已经摆的相当明白:再有下一次挑衅,我们不会忍让一步,酿成一切后果,你们自负!
然而,当时印度自认为有美国撑腰,而苏联又已经与中国决裂,我国政府所处的外交环境给了印度政府勇气,他们觉得我们会像过去十年一样,一再退让,即便国土被占领,也丝毫不敢声张。
于是,那帮印度人压根儿就没有将我国“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放在心上,继续我行我素。1962年10月20日,在发布《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篇社论后,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大规模武装进攻。
我国的怒火被彻底挑起!中央军委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战!
从10月20日到10月24日,花费五天时间,我国全歼印军第7旅,夺回丢失的领土,并拔除印军入侵据点37个。按理说,这个时候,印度政府也该明白中国政府不是好招惹的吧!然而,这时面对中国政府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要求,他们继续忽视,一意孤行。
但这场战役打从一开始,我国就占据优势的作战地位。最终,我军共计歼灭印军4800余人,俘3900余人,打退了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保卫了中国领土主权,还从他们手中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赢得漂亮!而这场战役爆发前,中国政府那句“勿谓言之不预也”,也算是开启了战争前提前预备的先河。
1969年,对苏自卫反击战,战争虽未打响,但态度已经非常明晰
对印反击战过后没几年时间,中国又对曾经的苏联老大哥同样用了这句话。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呢?苏联那时在世界上已经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后来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我国和苏联关系势如水火。而就在这时,苏联干了一件令人不齿的事。
1967年的7月3日,新华社发文,揭露了苏联竟利用驻华商人非法窃取情报的行为。在文章的结尾处,和此前不久针对印度的那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一样,都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句话像是中国给苏联发射的一个信号:我们要开始采取行动了。跟着,一场场抓捕苏联间谍的行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印度那场一句话引来一场战役的结果相比,苏联这场好似有点小儿科。但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3月,迟到了两年的战火,还是被点着了。
3月2日,我国与苏联先是产生不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我方击毙苏军38人,击伤22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以及卡车各一辆。
这场小规模的冲突后,苏联方面又陆续6次侵入珍宝岛以及其西侧所在的中国河道。而根据情报来看,几天之内,苏军的增援一直有增加,从军事武器到人员装备,处处看着来势汹汹。
在这种氛围下,我方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也立即动员部队增援,随时应对可能爆发的边界冲突,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
珍宝岛冲突这场自卫反击战虽说最终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战争,但当时中国的行动却向苏联、向全世界所有人宣告:领土问题不可侵犯,你要打,我们也会做好准备,奉陪到底!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然,我们说过这话不只有这两次。
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继印度和苏联之后,“勿谓言之不预”再一次使用,并在不久后爆发一场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
早先越南和中国算是一衣带水的睦邻友好关系,但1969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逝世,新任领导人黎笋上台后,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严峻了。
这位黎笋与胡志明执政时期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便是亲苏远中。那时的中国被越南视为“头号敌人”,中越关系急剧恶化的同时,中国边境也因为越南领导人的扩张政策而面临威胁。
但最初时,我国政府为了不至于让两国彻底撕破脸,为了大局着想,一直用忍耐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越南政府。
和当初对待印度政府一样,为避免战争发生,我国首先建议两国进行一场谈判,亦或者两国领导人就相关事件进行会谈,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和平的方式,希望越南政府迷途知返。
然而最终事实证明,我们的退让被他们认为是软弱可欺,加上当时越南的亲苏政策,背靠苏联好乘凉,他们并没有正视中国的意见。
中国领土被肆意侵犯,中国边境居民和渔民被肆意枪杀和抢杀,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政府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的同时,还无理地垂涎着我国的领土。
比如说1975年4月,越南自贡解放,他们便趁机侵占了我国南沙群岛的六个岛屿,接着还厚颜无耻地在国际上大放厥词,制造舆论,言明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越南领土,属越南所有,甚至还想要将两国之间的海岸线直接划分到我国的海南岛!
这不要脸的行为当真是无三观无下限。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表示中国的态度:
“越南当局在反华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够远了。勿谓言之不预。”
自中国政府在报纸上说出这句话,按照惯例来看,越南政府如果还不收敛,继续一意孤行,那么他们将会成为第二个当年的印度。
然而,人家越南就非要当这个睁眼瞎,依旧不改初衷。1979年的2月17号,面临不听忠告的越南,我国决定组建边防部队,对越反击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虽说自1962年以来,我国已经有数十年没有打仗,但这场对越反击战,我们依然胜得非常漂亮,既保护了我们本国的国家主权,也打散了苏联和越南的战略部署,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
由以上三个案例来看,“勿谓言之不预”就这样被认为是开战宣言了。好似合情合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可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实际上这句话,被应用的场合远不止对外作战前的提前预告。
我国在哪些时候对外用这句话表示态度?
之前说过,“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考证的历史记录从清代就有,而在近现代时,不论是使用的频率还是被赋予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1949年2月1号,新中国尚且还没有成立时,《人民日报》就用头版头条公布了一篇由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公函:
“……城破之日,贵将军及贵属诸反动首领,必将从严惩办,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这封公函是送给傅作义的,算是给他提出的警告以及通牒。后来,傅作义确实也转变了立场,成为了我国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建国后在《人民日报》上,除去前面提起的对印度、对越南的两篇社论中有提及到勿谓言之不预,不完全统计,在别的场合,还有高达三十篇的文章也提到了这句话。
当然,每当我国政府提一次“勿谓言之不预”,代表着又有国家“冒犯”我们了。
比如说,2019年,在《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这篇文稿中,我国再一次说出这话。
2019年11月,美国妄图干涉香港问题时,我国政府同样也用了这句话作为回应:
“我们敦促美方悬崖勒马,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勿谓言之不预也!”
除此以外,文章开头时,应对台湾省部分台独势力也用了这句话,这同样不是我们的开战宣言。
因此,从种种迹象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不分对象,不论是印度、越南、苏联,还是实力强劲的美国,亦或是我们的同胞台湾,都有可能在损伤我国国家利益后,收到这句警告;
2、除去前面描述过的,我国在说出“勿谓言之不预”后就引发的三场战争外,其他战争,比如说建国后最声势浩大,影响力广的朝鲜战争,后来的援越抗美战争,事发前都没有用“勿谓言之不预也”来作为开战宣言。因此这句话实际更像是预防针,是中国于那些对我国可能产生不利的国家的一种警告。
结语:
“勿谓言之不预也”,现在,这是我们国家的严肃警告,不听话,可能就会引申为一场战争;未来,当我们的国际地位、国际声望愈来愈高,即便不需要战争作为威慑,希望“勿谓言之不预也”这个信号一经发出,别的国家也会想:好了,中国要开始放大招了,我们还是不要顶风作案,早日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