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和朱元璋的关系(汤和和朱元璋是发小吗)
汤和与朱元璋作为发小,关系非同一般,朱元璋对他还是很念旧的。汤和与朱元璋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两人不仅是同乡,而且在同一条街长大,因此两人是很要好的发小,童年玩伴。
汤和的存在对朱元璋也是一种威胁。为何朱元璋让汤和得善终。
功成身退,这是中国古代的大臣们老早就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后,就辞去朝廷一切职务,做生意去了。汉初的张良,也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归隐山林,修仙访道。
不过,汤和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他在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没有立刻就功成身退。朱元璋最初并没有封他为公爵,直到洪武十一年的时候,才封他为信国公。被封为“公”后,照理就应该及时功成身退的。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直到洪武二十二年,他才告老还乡。
(汤和)
要知道,汤和告老还乡的时候,实际上朱元璋已经展开了对功臣们的残杀。除了“蓝玉案”外,“洪武四大案”中的另外“三大案”,已经发生,朱元璋对功臣们的残杀,已经进行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汤和显然并不是那种及时功成身退的人。
当然了,在朱元璋的时代,就算是功臣身退,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善终。比如刘伯温就及时功成身退了。在刘伯温功成身退的时候,朱元璋还并没有残杀功臣。但是,刘伯温依然没有得到善终。表面上,刘伯温的死,是胡惟庸派御医去,给刘伯温吃了可疑的药物造成的。但是当时刘伯温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却不置可否,因此,也有学者怀疑,胡惟庸害死刘伯温,是朱元璋授意的。
再比如,李善长虽然并不是及时功成身退,但他也是告老还乡了。可是,就算他告老还乡,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他。在胡惟庸事件过去十年后,还对此事进行追问。最终,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全都死于非命。
由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杀功臣,并不是因为你功成身退了,就会放过你的。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偏偏没有杀汤和,还对汤和一直很好。在汤和退隐以后,还不断给汤和以赏赐,并让他很荣耀地得到善终呢?
(朱元璋)
我认为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汤和在朱元璋刚刚当小头目时就积极拥戴他。
朱元璋刚刚当小头目的时候,汤和就拥戴他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一是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哥们儿,这样的两个人,往往谁都不服气谁。二是朱元璋是汤和推荐给郭子兴的,也就是说,汤和算得上是朱元璋的恩人。三是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很快就反过来领导汤和。四是朱元璋被提拔起来,带领大家进攻大洪山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服朱元璋的领导。
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汤和积极拥戴朱元璋,很听朱元璋的指挥。从这一件小事情上,朱元璋就已经看出,汤和的品行是非常纯正的。
二、汤和不争功不托大。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对功臣们进行封爵的时候,很多人都得到了分封,但是汤和并没有获得爵位。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也只是封汤和为中山侯。
按照汤和所建立的功劳,他理当列入第一批封爵的人。而且就算给他“公爵”,也不为过。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给他。
朱元璋没有给他,他也并不计较,而是继续作为徐达的副将,跟随朱元璋北伐蒙古人。直到回来后,他才获得分封,还是个“侯爵”,他却也并没有计较。不像蓝玉、胡惟庸那样,经常标榜自己的功劳。也不像李善长那样,说话做事两面三刀,对朱元璋不忠诚。
(徐达)
三、汤和告老还乡的时间恰到好处。
汤和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提出告老还乡的。这时候,朱元璋由于身体衰老,对功臣们非常担心。有了希望功臣们能够卸掉权力,告老还乡的想法。但是,那时候并没有人动。
也恰恰在这时候,汤和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想法。这时候,汤和其实才60多岁,并不算老。他这个时候提出,显然是一种姿态,给大臣们做出一个信号。可以说,他这样做,帮了朱元璋很大的忙,因此朱元璋对他的做法非常喜欢,给予了不少赏赐来鼓励他。
四、汤和不留恋手中的兵权。
汤和提出告老还乡后,朱元璋一边在凤阳帮他修府邸,一边又说,海边的倭寇很猖獗,希望他能帮助平乱。
我们无法确定这是朱元璋试探汤和,还是真的希望汤和能继续带兵。不过汤和的做法非常有意思,他并没有因此带兵驻扎下来,守候海防。而是用了一年时间,在海边筑城59座。筑完后,他就把兵权交给朱元璋,让朱元璋派兵守候,他还是要告老还乡。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汤和确实是不留恋权位的。
也正是汤和有纯正的品行,有宽厚的性格,有聪明的头脑,有洒脱的作风。所以,最终,他在朱元璋的手下,走好了自己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