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故事,关于清明节的故事,要简短的?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要简短的
分享一个小故事给你。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的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至一片农地。这时,一位农民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人,便在附近的村庄设岗哨,检查每一个进出村的人,防止有人给陈太平带食物吃。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不小心在艾草上摔了一跤。顿时,他计上心头。农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干净并煮烂,然后将青色的艾草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青色的米团子。最后,把青色的米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检查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色的米团后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返回军营。后来,陈太平将这种吃法教给所有将士,随之,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许嵩的清明雨上背后的故事
《清明雨上》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是关于古代-对恋人的。
每年的清明,依旧下雨,不同的人,物是人非,一对恋人,却分离两个世界,留下千古哀愁。公元719年,兵进攻南宋,当时南宋急需招兵买马,抵抗金兵,南宋皇帝即使下令,抢抓壮丁,当时可谓是民不聊生。这时在长安的一个小地方上,有对恋人刚刚结婚,可是招兵的队伍就找到了他们家。丈夫被抓去充当壮丁,这天刚好三月三清明节。丈夫与妻子在长安的西桥上分离,别离的断桥,飘落的雨滴,灰暗的天空,婉转千回的柳絮。离别的场景,与路人匆匆的深色构成一副凄凉的画面。十年后丈夫征战回来,可他不知道的是,妻子已在他走后的第三年思念成疾,郁郁而终了。丈夫来到妻子坟前,哽噎,想到从此世上只剩他一人独自彷徨,他也随妻子去了。
拓展资料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男歌手 许嵩(Vae),1986年5月14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创作型男歌手,独特的曲风很受观众喜爱。
清明节由来的村居故事
答: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