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五月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传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跳入汩罗江,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之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
对于爱吃的小朋友来说,端午节就意味着要吃粽子啦。小爱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说,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屈原投江时,百姓为了不让江中的鱼群损伤他的身体,投到江中很多饭团、鸡蛋等食物,后来就发展成了用苇叶等包饭做成粽子的习俗。
2、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4、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5、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7、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8、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