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从4999米高空盲跳而下,近况如何了
灾难来临,总有一批勇士身先士卒,不畏生死,救人民于危难之中。2008年5月12日汶川一夜之间沦为废墟,一声号令,数万解放军集结,奔往救灾前沿。
汶川、茂县因通讯中断、道路受阻,而成为一座“孤城”,救援行动被迫中止,可是余震还在不断发生,救援行动迫在眉睫。空降兵15名战士自动请缨,挺身而出,从近5000米高空盲跳,一跃而下空降灾区,数万群众得以得救。13年前,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前往灾区营救的?如今,13年过去了,15位战士的近况如何了呢?
空降兵15名战士
今天的内容即将开始,新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到底有多惨重?
整理了一份数据:汶川大地震震级为8.0级,涉及237个县(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69227人,受伤人数374643人,受灾总人口为4625.6万人,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8451.4亿元。
地震波及范围极广,连重庆、陕西、甘肃等周边地区也都严重受灾,更何况位于震中地带的汶川。地震消息一经发出,全国各地紧急动员,筹集物资赶往灾区救援。
救援道路颇为坎坷,震中地带的茂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临近青藏高原,海拔较高,高山峡谷地貌,由于地貌形势复杂,再加上地震的影响,道路被严重损坏,通讯也无法运行,救灾人员根本无法进入该地区进行救援,也无法与里面取得联系。
与此同时,余震还在持续,救援任务紧急。根据茂县的地形地貌,上层决定派出空军部队进入茂县考察情况。
2008年5月13日,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接到任务,带领空降兵部队前往茂县勘察情况,组织救援。李振波立即组织空降兵部队人员100人,整顿物资,踏上飞机前往灾区救援。在出发前,空降兵的每个人都已经立好遗嘱,每个人心里其实都非常清楚明白,这一次出行非同小可,茂县里面情况不明,跳伞的环境恶劣复杂,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但是这100人中却没有一个人退缩,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征程。
其实,此时的空降兵部队的跳伞技术并不成熟,在技术不成熟的弊端下,还得攻克恶劣条件的不利影响。茂县本身海拔1600多米,然而它处于多山地带,周围山体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因此,空降兵们要在5000米左右的高空降落。
在此前的训练中,空降兵部队并没有在这种高度下训练过,特种伞降部队的最高高度也才4000米左右,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一些军事发达的国家,特种兵、伞降部队对于5000米以上的空降高度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当时解放军空军部队还没有掌握这项技能,因此他们要突破高度的极限。
突破伞降高度极限是他们要突破的首要难题;其次,是面对不可预知的环境,是他们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问题,茂县崇山峻岭,湍流峡谷地势险要,伞降要避开崖避、避开雪峰、避开树木、还得避开河流,对于伞降兵的技术要求极高。
第一次实战宣告失败!
2008年5月13日上午10点,李振波带领100名空降兵前往茂县实行伞降救援任务,飞机在8300米的高空盘旋,当时气候不佳,天空中下着雨,飞行员把飞行高度下调到7000米时,飞机上沾的雨水开始凝结,雨刷器被冻住,飞机视野全无,飞行员只能凭借飞机仪表显示器来判断飞行方向及位置。
当飞行员把飞行高度下调至6200米时,机身出现严重问题,警报器也发出刺耳的警告,机身已经完全被冰封住,伞降兵们也无法打开舱门实施跳伞,此时,飞行员不得不调整飞行高度,以防机体受损,而危机全员生命安全。飞机不能下降到指定的高度,伞降计划无法实施,被迫返回,第一次实战计划失败。
第二次成功降落!
第一次失败后,返回的李振波就开始总结经验,和上层进行商讨和部署,把原有的圆形伞换成翼型伞,由于大型的运输机无法降落到指定的高度,决定精减人员,在100人的队伍中选15个特别精通伞降的技术员,采用小型飞机运载伞降兵在受灾区上空指定高度进行伞降。决定下达后,个个都积极请缨。
最终,只有22人从100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负责伞降的只有15人,翼型伞的操作比圆伞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其他7个人负责伞降前的准备工作。
这里要着重提及一个人——向海波,向海波当时年仅23岁,他向李振波请缨了数次,均被驳回。由于他太过于年轻,作为领头人的李振波心知肚明,此次行动危险性极大,去了就很有可能回不来,他不忍心让这么年轻的人“牺牲”,毕竟他还有大好年华,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还有很多,抱着这样的心思,面对向海波的请缨,他不断的拒绝,直到在起飞前李振波才答应。
2008年5月14日上午,李振波带领部队再次出发,小型机最终降落到距离地面4999米的高空,李振波身先士卒,抓住时机一跃而下,在没有引导指挥、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身为老兵的李振波决定做队员们的标杆,为队员指引方向。
队员跟随李振波的飞行轨迹,纷纷降落。复杂的环境下盲跳,意外也必不可免,李振波降落时被树枝穿透了大腿,队员有的被挂在树上受了点小伤;有的被石头砸肿腿;队友多多少少都有些磕磕碰碰,但也无伤大雅,这次伞降无疑是成功的!
在相互搀扶下,他们进入灾区侦查,向大部队汇报具体情况!
进入灾区,他们泪目了!
“解放军来啦!”灾区人民见到15名战士喊的第一句话,他们多么盼望解放军的到来,这几天他们多么孤立无援?一句“解放军来了”,战士们彻底“破防”了。
他们争分夺秒,东奔西跑,七天七夜不舍昼夜,徒步220公里,翻越4座高山,开辟6个飞机降落场,数次上报灾情,缩短救援时间,数以万计的生命得到重生。
“不追星,只追人民子弟兵”,请记住英雄的名字:李振波、向海波、殷远、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四方、任涛、赵东海、刘志宝、于亚宾、雷志胜、王君伟、李亚军、郭龙帅。
英雄不改本色!
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13年,当年首批进入震中灾区的15名空降兵战士近况如何了呢?
13年过去了,退的退,留的留,15个人都干着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恪尽职守,仍保持着军人的那份坚持和毅力。
李振波仍在部队中,汶川大地震的跳伞经历给他留下太深刻的记忆,由于当年在伞降方面的缺陷,推延了一部分的救援时间,不得不反思伞降方面的问题,在伞降兵部队潜心专研,带领空降部队新兵。57岁的他仍然从事这份工作,乐此不疲,岁月带走的只有容颜,而壮士的心永存。
于亚宾留在部队成为了伞降兵研究所所长,在伞降保障系统方面多有成就。还因当年的英雄事迹,迎来了他一生的姻缘。
向海波荣升为空降兵连长,多次带队参加国际空降比赛,获得不少荣誉。
殷远已是二级军士长,在某特战旅指导伞训工作,英姿飒爽,意气勃发。
郭龙帅在交通运输局工作,仍保留着军人那份“倔”劲,手指在组装机械时被压断,仍坚持工作,不肯休息。
任涛选择从事长途运输工作,心底热心善良,保持着军人的那份朴实纯真,听说别人丢了钱包,二话不说,便掏空自己所有钱给丢了钱包的人。
雷志胜在老家街道工作,他觉得工作太过于清闲,为了让自己忙起来,他找了多份工作。军人的工作习性在他身上仍能看得见。
王君伟现为某空降兵大队副参谋长,为空降兵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为其提供发展。
刘志保现为三级士官,依然热爱着军人事业。
其他几个人也有成为警察的,也有作为专场职工的,却依旧不改军人的习性,在各个角落依旧尽心尽力为国家奉献力量。
13年过去了,15位空降兵战士或是留在部队,亦或是向往远方!各自都有了理想的生活,经过岁月的洗礼,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执着顽强、勇敢无畏的心,“英雄”不是一时的逞能,而是一世的职守。
每每到5月12日,人们会“条件反射”似地唤起对于汶川大地震的记忆;然而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那些冲在最前沿的英雄是否还有人记得呢?曾经的勇士们是否会被时间所遗忘呢?想必也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那么,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啦,喜欢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