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忘机的抹额,什么玩意儿?
《陈情令》第6集,魏无羡邀蓝忘机喝酒。
蓝忘机不胜酒力,一杯即倒,这时,魏无羡凑了过去,在他耳旁小声喊道,“你抹额歪了。”
姑苏蓝氏极重仪表,闻言,蓝忘机一个鲤鱼打挺自床上坐起,抬手去扶,“歪了歪了,还是歪了。”魏无羡说着,伸手要帮他调整,谁料竟被他反手打回:“抹额乃重要之物,非父母妻儿岂能触碰?”
魏无羡咂了咂嘴,只好作罢,可没过几集便浑忘了,满心只看见蓝忘机伤了腿,要帮他包扎,还寻思若是能有条绳子就好了,抬眼往他额上一瞧:
“哎,我看你这抹额不错。”说罢,魏无羡伸手一扯,那抹额便直接从蓝忘机的额上滑落了。
©️《陈情令》第13集第34分钟,魏无羡为了帮蓝忘机包扎伤口,扯掉了他的抹额
原著是墨香铜臭的《魔道祖师》,书中没少提及抹额,尤其第45章,魏无羡抻直了腿坐在火堆旁,问身边围坐的蓝氏子弟,抹额到底有什么含义。
提到这个,众少年脸色陡然一变,都支支吾吾起来。蓝思追似是在考虑措辞,斟酌了好一阵才道,“姑苏蓝氏的抹额,意喻规束自我,而姑苏蓝氏立家先祖蓝安有言,只有在命定之人、倾心之人面前,可以不必有任何规束。”墨香铜臭
一言以蔽之:非倾心之人不可取。
也难怪后来会有人对魏无羡说,“断袖也要断得洁身自好,别再去招惹其他男人!”
©️《陈情令》第6集,魏无羡想帮蓝忘机调整抹额,被蓝忘机拒绝
抹额抹额,无论原著还是剧集,这条一指宽的带子,戏份快比人还要多,究竟是个什么来头?
▼
唐朝末期,有个小官儿叫马缟,他为了方便考证古物,作下一本书,名叫《中华古今注》。
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谷歌。
这书里有个写作“军容抹额”的词条,是这么解释的,“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说秦始皇有一天去视察自己的疆土,到海边的时候,有当地守海的军队过来跪拜,清一色戴抹额、穿红袍——这种军容礼流传至今(唐),仍未改变。
却不是为了装饰,而是用作部队标识,基本相当于现在的臂章,主要是为了方便军事管理。
电影[英雄]里,李连杰扮演的赵国剑客无名,去咸阳大殿刺杀秦王时,就戴了一条黑色抹额。
©️[英雄]
港剧《寻秦记》里,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虽是个现代人,但穿越到战国以后,从了军,便“入乡随俗”,也戴起了抹额。
©️《寻秦记》
接着,汉朝承袭了这种佩戴制度,将抹额作为军中标配,且不同的军队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抹额。
比如咸阳汉景帝阳陵葬坑出土的西汉陶俑,它们的额上就扎着一条棕红丝帛质地的宽阔抹额,而和林格尔墓出土的东汉《乐舞百戏图》,则是一群头戴红色抹额的士兵围坐在一起观看杂伎表演。
©️东汉《乐舞百戏图》,壁画,纵80厘米,横110厘米,于1972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同样的,以汉朝为时间背景的影视作品,也会有戴抹额的人物出现,比如电影[鸿门宴]中的韩信。
©️[鸿门宴]
到了唐朝,则开始趋于平民化。
都知道,大唐男子平日里出门会戴个幞头,这抹额就是横扎在幞头内或外包上去的一块罗帕。
《新唐书》记载,“后募猛士讨土蕃,乃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衰退,高宗假朝散大夫,使从军。”
由此可知,在最开始,唐朝的抹额也和秦汉时一样,多用于士兵。诗人李贺还做过一首《画角东城》,写“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意思就是夜里水军操练,水花都溅到了抹额上。
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仪卫出行图》中,仪卫队十人皆身配虎帐豹韬,头裹红抹额,十分英武。
©️唐朝《仪卫出行图》,陕西乾陵东南章怀太子墓出土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旅贲军首领崔器和永王李璘也都曾戴过这种外包的抹额。
©️《长安十二时辰》,上图是崔器的背影,下图是永王李璘
据说,日本人系在额头上的钵卷(Hachimaki),就是依照遣唐使们带回的抹额加以改进而来,通常有红白两色,尺寸也固定为120厘米x5厘米。
二战以后,则开始出现中间印有红日或“必胜”、“奋斗”字样的钵卷,通常是在“下决心干大事”时戴,如产妇分娩、学生考试、工匠修屋、武士剖腹。
©️电影[三岛由纪夫传],演员绪形拳所戴的钵卷
大唐民风开放,这一来二去,连女子都开始在扮男装时戴抹额,且颇以为漂亮。
比如韦贵妃墓出土的《束抹额男装女侍图》,安元寿墓出土的《提壶男装女侍图》,均有额上系一条抹额的女侍,且多为红色,想必在当时十分流行。
©️安元寿墓出土的《提壶男装女侍图》,最右侧女子头戴抹额
于正的新剧《驯夫记之大唐女儿行》,女主额上所裹的网巾,或称“透额罗”,也是抹额的一种。
《驯夫记之大唐女儿行》中的网巾,也称“透额罗”、“渔婆巾”或“渔婆勒子”,总长在41厘米到49厘米之间,最窄处2.5厘米到5厘米,最宽处6厘米到11厘米。
不错,抹额形制繁多,据《中国服饰名物考》记载,有“布条围勒于额;彩锦缝制成菱形,扎于额;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于眉间;以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以丝绳编制成网状,上缀珠翠花饰,使用时绕额一周,系结于额间”。
足可见得,因有女性参与,抹额的种类样式愈加繁复美观,到了宋朝,更是男女通吃,生冷不忌。
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就没少提及这一饰物,比如第54回,呼延灼“却是冲天角铁幞头,锁金黄罗抹额”,第63回,扈三娘“玉雪肌肤,芙蓉模样,金铠辉煌鳞甲动,银渗红罗抹额”。
新版《水浒传》里,严屹宽扮演的浪子燕青,额上也缠了一圈红色细窄抹额。
©️新版《水浒传》
《金瓶梅》同样是宋朝背景,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身穿绸袄黄裙,头上戴着貂鼠卧兔儿”。
不仅如此,书中还有“紫销金箍儿”、“羊皮金箍儿”,第78回庞春梅更戴了个“羊皮金沿的珠子箍儿”。
这些全是抹额,只不过因是大户人家,所以用料材质颇为富丽。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八曾提到这种羊皮抹额的制作,“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费金极少,却可得煌煌然耀目之效。”
©️清初时民间流行的《金瓶梅》插画上的抹额
但宋朝羊皮价贵,一斤900钱,黄河鲤鱼一斤还不足100钱,辽国又严格控制出口,好几斤茶叶才换来一只,寻常百姓吃都吃不起,更遑论做抹额。
所以,多数人家的抹额都是以棉麻布料制成,没有光泽,旁人亦可据此揣摩此人的阶级地位。
李翰祥的[武松],狄龙扮演的武松在哥哥的葬礼上私设公堂,审问王婆,王婆所戴的抹额虽不是动物毛皮,但也能瞧出不菲,想必拉皮条时没少赚银钱。
©️[武松]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赵丽颖扮演的盛明兰在生完孩子以后,头上多了一条藏蓝色抹额,嵌有金丝,也可见其身份尊贵。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彼时,抹额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方便军事管理”。
抹额,《现代汉语辞典》将其解释为“束在额上的头巾”,用法是“围发际,覆发上”,可知“束发”才是其实用功能,上阵杀敌可免受头发障眼之苦。
另据《续汉书·舆服制》载,“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也就是说,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冻,若用貂鼠毛、绒布等制作抹额,能起到保暖作用。
亦可使产妇的头部在月子里免受风寒,帽子太易出汗,摘下又可能受凉,唯有抹额的宽度刚好。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红楼梦》里,王熙凤生完巧姐儿以后,也戴了一条抹额。当然,她不生孩子也戴,且每一条都光亮平滑,不是缀以珠宝,就是辑以羽翠,到了冬天,则用价格高昂的貂皮或水獭毛做成的卧兔儿。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抹额一览
所谓“卧兔儿”,是抹额的一种,由貂皮、鹿皮、羊皮或水獭皮制成。的确,《红楼梦》是明朝背景,正是抹额最盛行的时代,商品经济又在不断发展,皮货也进入上流阶层,正是交易的高峰时期。
且《红楼梦》中何止一个王熙凤,几大家族里的夫人、奶奶包括贾宝玉都有不同材质的华贵抹额。
©️《红楼梦》中各样抹额
1999年的台剧《小李飞刀》,也是以明朝为背景,吴京饰演的剑客阿飞也戴了条抹额,而且我怀疑,这和《雪花女神龙》里董璇戴的那根是同一条。
©️上图为《小李飞刀》,下图是《雪花女神龙》
电影[龙门飞甲],周迅女扮男装,演侠客凌雁秋,也扎了一条黑色宽抹额,就是我前文说的网巾。
©️[龙门飞甲]
明朝还有个叫陈洪绶的画家,作了一幅《戏婴图》,连小孩子头上都裹着一条抹额,可见普及。
©️ 明朝画家陈洪绶所绘《戏婴图》
到了清朝,抹额之风达到全盛,几乎成女子专属。
先是些皇族贵胄和富贵已极的人家,发明了点翠法、镏金法和掐丝法,都是以各种方式把金子贴在抹额上,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奢侈靡费至极。
纹样图案也非常丰富,什么蝶恋花、龙凤银、凤穿牡丹,且每一样都有不同寓意。
©️清朝画家倪田《梅花仕女图》
大清国还对下层小吏和百姓做了规定,只准他们用一般的清素缎、蓝素缎、绫、绸、纺、丝、素纱、棉布和夏布,且奴仆和优伶不能用丝、绢、纱、绫、缎,只能用葛布、黑绒这种低级面料。
如此一来,等级阶层立现。
其实不仅民间,皇宫后妃的抹额也分等级,只不过不是区分用料,而是镶嵌的珠宝数目逐级递减。
©️《崇庆太后万寿图》后妃部分
©️雍亲王所绘《胤禛美人图》,共12张,仅4张戴了抹额
©️郎世宁及其弟子所绘《心写治平图》局部,嘉妃与纯妃都戴了抹额
许多清宫剧里也都有抹额扮相,比如《甄嬛传》,甄嬛产了双生子之后所戴的镶有红宝石的抹额。
©️《甄嬛传》
《延禧攻略》,娴妃和令妃得了晋封后穿的吉服。
©️《延禧攻略》
而仅《如懿传》一部剧,仅周迅一个角色,就前前后后换了六条抹额,且随着妃位的升高而富丽。
©️《延禧攻略》
记得清初有位作家叫李渔,写过一本《闲情偶寄》,说女人美不美,姿色在次,最要紧的是有“态”,有态者,“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抹额的用处大致就是如此。
后来便由盛转衰,具体原因不知,总之是一夜光彩照人后,便迅速被人弃如敝履。
可惜啊可惜,若是流行至今,肯定供不应求,所有人都往这上头大笔地砸银钱,毕竟抹额这东西,除了我前文说到的那些用途,还可以用来遮发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