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郎46度多少钱一瓶(皖郎酒业有限公司)
皖郎46度多少钱一瓶?答:郎酒股份公司生产的52度郎牌特曲,价格在200元左右。这款酒的酒质非常好,入口绵柔,回味悠长,口感醇厚,香味协调,是一款不不可多得的好酒。如果你想买一款高端白酒,不妨考虑一下这款酒。当然,如果你是土豪,可以直接买一瓶送人,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不过,这款酒目前在市场上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想要入手的朋友一定要慎重考虑。
一、苏轼的儿子中,谁最优秀,谁最像苏轼?
优质答案1:
北宋大文豪苏轼共有四子,依次是:
苏迈①、苏迨dài②、
苏过③、苏遁④。
其中,苏迈是苏轼原配王弗所生,苏迨和
苏过是苏轼继妻王闰之所生,苏遁是妾室
王朝云所生。
都说书香传家,子弟成器,苏家究竟如
何,下面我们就从长子苏迈说起。
苏迈:纯良坚韧的“苏家湖”主人
苏迈(1059-1119),字维康,是苏轼长
子,由原配王弗所生。
1054年,18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在家
乡眉州成婚(四川),夫妻二人感情甚
笃、琴瑟和谐。
1057年,苏轼赴京赶考,金榜题名,高
中第二,名声大噪。(实际上苏轼的文章
已达到第一名的水平)
正值初入仕途、大展拳脚之际,苏轼的母
亲不幸病逝,苏轼回乡守孝三年。
1059年,也就是为母守孝的最后一年,
长子苏迈出生。年末,苏轼守孝结束,返
回朝廷,开启了他一波三折的仕途。
1065年,仁宗已经去世两年,此时已是
英宗朝,由于之前参加制科考试,再拔头
筹,苏轼被授予判登闻鼓院、直史馆。
这两个官职直白来说,前者是登闻鼓院的
长官,掌管受理官民建议和申诉;后者则
是史馆的职务之一,通常是重点培养的官
员升迁前用来过渡的职位。
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轼可谓是名声不凡,
前途无量。当时唯一的儿子苏迈自然跟在
苏轼身边,在京读书。
然而生活总是好坏参半,这一年,谦谨贤
慧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
29岁的苏轼失去了相知相伴11年的贤内
助,7岁的苏迈则过早地失去了自己的母
亲。
转过一年(1066年),苏迈的祖父苏洵
病逝,于是8岁的他跟着父亲苏轼扶丧出
京,返回眉山安葬祖父。之后便是三年守
孝时间,苏迈便在眉山继续读书。
△眉州
1068年,苏轼除服后,续娶王弗堂妹王
闰之为妻,当时苏轼32岁,王闰之21
岁。
10岁的苏迈开始由王闰之抚养,姨母变成
了继母,总归比陌生人要亲近许多。而从
苏轼后来为王闰之写的祭文《祭亡妻同安
君》来看,其中提到“三子如一,爱出于
天”,可见王闰之确实对苏迈视如己出,
这样对幼年丧母的苏迈来说,实在是不幸
中的万幸。
英宗短寿,仅在位四年,苏轼返京时,皇
帝已经换成了宋神宗,随之而来的正是著
名的王安石变法。
新党上位,旧党倒台,朝野战火纷飞,而
耿直的苏轼直言进谏,陈说新政弊病,从
而得罪新党,遭受排挤,不得已自请外
调,开始了迁居生涯。(1071年)
苏迈原本于1069年随父回京读书;但到
1072年,苏轼外放杭州通判,14岁的苏
迈便跟到了杭州。
1075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在那里“老
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
猎》),颇显豪情。苏迈跟随父亲,在密
州继续读书,17岁的年纪却已完成了“走
南闯北”。
1077年,19岁的苏迈娶殿中侍御史吕陶
之女。
之后,苏轼又调任徐州知州三年,接着转
调湖州(1079年),全家跟随。
湖州是苏轼的伤心之地,这里发生了著名
的“乌台诗案”,说白了就是新党编造文字
狱故意打击苏轼。结果,上任仅三个月的
苏轼就被逮捕回京,锒铛入狱。
弟弟们还小,这期间,21岁的苏迈负责每
天为监狱中的苏轼送饭。
当时情况很凶险,苏轼坐牢百余天,几度
濒临死亡,全家老小也跟着惴惴不安。
神宗其实只想敲打敲打苏轼,让他不要那
么锋芒毕露、桀骜不驯,但新党却想置苏
轼于死地,好在新党领袖王安石也为苏轼
求情,神宗顺势而为,苏轼这才死里逃
生,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就地监
视。
△黄州(今黄冈)
团练副使位卑无权,43岁的苏轼心中郁
闷,游览解闷之时,留下了“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念奴
娇·赤壁怀古》)
但凡事皆有利弊,清闲下来的苏轼反而多
了和苏迈一起读书、谈天的时间。
1081年,苏迈参加考试,进士及第,不
愧是大文豪苏轼的儿子,家学果然不俗。
1082年,苏迈的原配吕氏不幸病逝,就
地安葬在黄州。
1084年,26岁的苏迈授官饶州府德兴县
尉(江西),而48岁的苏轼则奉诏调往汝
州(河南),父子二人在石钟山下分别,
苏轼叮嘱苏迈一定要立志为民、尽职尽
责。
苏轼在《与陈季常书》中提过:“长子迈
作吏,颇有父风”;《德兴县志》也记载
着,迈公有政绩,后人立‘景苏堂’仰之。
可见,苏迈牢记父亲的叮嘱,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广受百姓爱戴。
苏迈虽然上任了,但苏轼其实没有真去汝
州,因为长途奔波,爱妾王朝云所生的小
儿子不幸夭折,所以苏轼请求滞留常州,
获朝廷批准。
1085年正月,苏迈续娶石康伯之女,这
亲家不简单,也是出自眉山的当世名士。
所以,别看苏轼在官场不得意,但是很多
名士依然买他的账,这就是苏轼的影响
力。
同年三月,苏轼告病获准,苏迈陪父亲到
徐州养病。由于囊中羞涩,苏轼在泗水边
用低价买了一片低洼地,给苏迈盖屋筑
房,安家立业,人们形象地称呼这里为
“苏家湖”。
不得不感慨,父亲为儿子成家买房的确是
自古有之的悠久传统。
虽然打贬谪黄州起就很不如意,但这一年
神宗去世,哲宗继位,旧党重新上台,苏
轼获得起复。
1086年,苏迈调任酸枣县令。
1089年,苏轼不断加官,做到翰林学
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简单说就是国
家级大学士、掌管起草诏告、掌管科举考
试,这才是符合苏轼实际才能和地位的官
职。
不过苏轼还是那个耿直的苏轼,他看不惯
旧党对新党的打压,认为双方是一丘之
貉,结果又把旧党给得罪了,不得已苏轼
再次自请外调,第二次赴杭州主政。
同年,苏迈则改任西安县丞,但由于苏轼
为首的蜀派和当政的洛派不对付,最终任
命诰免。
1090年,苏迈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
令。
1093年,掌权的高太后去世,哲宗亲
政,重新启用新党,旧党再次遭受打击,
连带着还有两头得罪人的苏轼。也是在这
一年,陪伴苏轼二十五载的继妻王闰之去
世。
△惠州
1094年,58岁的苏轼被贬到了偏远的惠
州(广东),任宁远军节度副使。而36岁
的苏迈也被罢免河间令,回到“苏家湖”赋
闲。
1096年,苏迈为了照顾父亲,尽量让全
家团圆,上书求任韶州仁化令,获得批
准。不过后面又因为韶州和惠州近邻,两
地官员要亲属回避,任命告吹。也是在这
一年,苏轼的爱妾王朝云病逝。
1097年,61岁的苏轼再度被贬,这次是
荒凉的海南岛儋(dān)州,据说贬到这
里便已是天涯海角,再无可贬,放逐海南
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刑罚,可见苏轼
实在是把人得罪狠了,因为宋朝不杀士大
夫,所以就变着法地折磨苏轼。
当时,苏迈没了公职收入,苏轼又去了儋
州,家里人口众多,苏迈只得寄居惠州,
挑起养活家庭的重担。
△儋州(昌化军)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
得以从海南岛北归。
苏迈陪父亲一路北上,到常州时苏轼病逝
(1101年)。遵照父亲的遗愿,苏迈将
苏轼和继母王闰之合葬在汝州。
1104年,在汝州守孝期满的苏迈,回到
了阔别多年的“苏家湖”。
1107年,48岁的苏迈起用为嘉禾县令。
1112年,随着蔡京祸国,朝政日下,苏
迈任职被罢,回到“苏家湖”赋闲。他趁着
空闲还带孙子去颍州看望了叔父苏辙,苏
辙很高兴,作诗《喜侄迈还家》。
1113年,55岁的苏迈虽然住在“苏家
湖”,但经常带着孙子到萧县皇藏峪,看
望在那里隐居的岳父吕陶。原配吕氏过世
多年,而苏迈依然不忘看顾妻子老父,可
谓是纯良有孝。
1119年,苏迈病逝在萧县皇藏峪,享年
61岁。
他临终遗嘱,就葬在萧县城南的小龙岗
山,一是钟意这片秀美之地,二是为了守
望“苏家湖”,以及那些年和父亲一同渡过
的岁月。
苏迨:淡泊厌仕的竺僧
苏迨(1070-1126)初名叔寄、竺僧,字
仲豫,是苏轼次子,生母是苏轼的继妻王
闰之。
苏迨在京城出生时,正是神宗刚即位、新
党刚上台的时候,之后苏轼因为抨击新
政,被迫外调杭州。自此,襁褓中的苏迨
便开始随父亲四处迁居。
可能正是因为过早地经受了生活的奔波,
苏迨从小身体就不好,到了四岁仍不会走
路,出门还得让人背着,这可愁坏了苏
轼。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
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选自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
予兄子瞻中子迨,生三年不能行,请师为
落发摩顶祝之,不数日能行走如他儿。
——选自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恰好苏轼在杭州遇到了上天竺寺的辩才法
师,二人结成了忘年交。辩才精通医术,
解决过许多疑难杂症,颇有名望。在辩才
的摩顶医治下,苏迨这才康复,行走如
常,因而取名竺僧。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大
赦天下。苏轼当时为翰林学士,17岁的苏
迨以明堂恩授承务郎官衔(从九品,虚
职)。
之后,苏轼为苏迨求娶欧阳修的孙女为
妻,欧阳氏系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fěi)
第六女,可惜此女没几年便病逝,苏迨后
来又续娶了第七女。
1090年,21岁的苏迨②和弟弟苏过③一
起以诗赋解两浙路,赴试来年春闱,说白
了就是通过了省试,向国家级的科举考试
冲刺,结果二人双双落榜。
1091年,苏轼当时第二次杭州任罢,转
任颍州知州。时逢大旱,苏轼派苏迨赴张
龙公祠求雨并迎送龙骨,期间作诗受到苏
轼称赞,言称“这小子的勇气比我强。”
“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仆
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选自苏轼的《祷雨帖》
苏迨为人淡泊名利,一心向学,厌弃仕
途。苏轼去世后(1101年),他曾闭门
读书十年,学识文章上颇有成就,其书法
也被赞为“颇有家法”。
△淡泊明志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42岁的苏
迨因为生活贫困,这才在亲戚的催促下,
去武昌当了一个库管官。
仲兄少不乐仕进,亲戚强之。今四十有
二,始为管库官,又飘然远游江湖千里之
外。——选自苏过③《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苏迨病
逝,享年57岁。
苏过:至孝任劳的“小东坡”
苏过(1072-1123),字叔党,是苏轼第
三子,生母是继妻王闰之。
苏迈①生在眉山,苏迨②生在汴京,而苏
过③则生在杭州,因为1072年正是苏轼
第一次任官杭州时期。
和两位兄长一样,苏过也因为父亲的曲折
仕途而不断的迁居各地,只不过他的年龄
更小。
1074年,3岁的苏过随全家到密州。
1077年,6岁的苏过随全家到徐州。
1079年,8岁到湖州,在那里乌台诗案使
苏家陷入巨大危机。苏轼七月底被拘捕,
八月中旬被押抵汴京,囚禁在御史台所属
的监狱中。苏迈①跟到京师照顾父亲,苏
过③和苏迨②则跟母亲一同留在湖州。
数月后,举家跟随被贬的苏轼来到了黄
州。为了养家糊口,苏轼在园中开了一片
坡地种菜,自此便自称“东坡居士”。
父亲的遭遇,使年幼的苏过对仕途的艰险
有了切身体会,而家中微薄的收入,也使
他从小就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
1084年,苏轼从黄州赴任汝州,途中苏
过的幼弟夭折,加上路费耗尽,于是13岁
的苏过跟随全家暂居常州。
1086年,哲宗即位之初,旧党上台,重
用苏轼,叔父苏辙也在京中任要职,家里
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好转。15岁的苏过得
以和叔伯兄弟们,早起晚睡,共同读书。
“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吕。
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
——苏过《冬夜怀诸兄弟》
可惜这种难得的安定生活仅持续了四年,
由于苏轼拒绝同流合污,又得罪了旧党,
连番打压之下,苏轼再度被迫外调,全家
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居生活。
△杭州苏堤
1089年,苏过18岁再次搬到了出生地杭州。(浙江)
1091年,被召回朝的苏轼依然不服旧党作风,又被外放颍州(安徽),20岁的苏过赴春闱不第。
1092年,21岁随父到扬州。(江苏)
1093年,22岁随父到定州。(河北)
1094年,23岁随父到惠州。(广东)
显然,因为不屈服的苏轼影响力太大,旧党就把苏轼天南海北地调,宋朝不杀士大夫,但没说不可以折磨士大夫。
苏轼到了惠州时,已经58岁了,当时苏过主要过着陪侍父亲的耕读生活,日子虽然困苦,但苏过却淡然且豁达,还写诗安慰父亲。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
——苏过《和大人游罗浮山》
从诗中看出,从小见证父亲仕途起伏的苏
过,已经不屑于朝中的“虎狼”为伍,一生
只愿学业有成,怡然淡泊。
1097年,苏轼再被贬至海南岛儋州,这
时远在徐州的大哥苏迈①赶来惠州照顾家
眷。61岁的苏轼则由26岁的苏过③陪同
前往荒凉的儋州,与语言习俗不通的当地
人杂居。
在儋州的3年里,苏过除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外,仍像在惠州时那样,在父亲的指点下,读书作文,从未间断。而更可贵的是,他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写下了不少反映海南人民生活文化的诗文。
椰酒醍醐白,银皮琥珀红。伧狞醉野獠,绝倒共邻翁。
莳芋人人送,囷庖日日丰。瘴收黎母谷,露入菊花丛。
——选自苏过《怀惠许兄弟》
艰苦的环境中,苏过和父亲以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为乐,不得不说从学识到胸怀,苏过都颇似苏轼。
1101年,苏轼北归途中,在常州病逝,苏过悲痛不已,与几位兄长一起在汝州安葬了父亲。
为了看守父亲的坟墓,苏过便移家汝州,从此长住在那里。
△汝州
守孝期满后,苏过本可再续仕途,但当时蔡京执政,打压元祐旧党,苏轼一系也在其列。
所以,苏过后来虽于41岁时,做过太原府监税;45岁时,做过颍昌府郾(yǎn)城知县,但最终都因党禁而被罢免。
1122年,51岁的苏过回到颍昌,为自己置办了一方绿荫小园,恰好与陶渊明居斜川时同一甲子,因对陶渊明极为仰慕,故将家居之地命名为“小斜川”。
这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非常短暂,宣和五年(1123年),苏过出任代理河北定州通判,任期半年,于上任途中病逝,享年52岁。
苏过才能全面,书画诗文皆为不俗,颇有苏轼之风,时人称誉其为“小东坡”。
苏遁:朝云之子,苏氏之痛
苏遁(1083-1084),小名干儿,是苏轼
的爱妾王朝云所生,可惜夭折在从黄州赶
往汝州的路上,年仅两岁,实为可惜。
苏轼大为悲痛,曾作诗《去岁九月二十七
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
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以祭奠。
结语:满门高才
《宋史》有云:“轼三子:迈、迨、过,
俱善为文。”
苏氏一门以诗书传家,子弟多贤能俊才之
辈,可堪为后世之人持家教子的表率。
除了早夭的苏遁,苏迈①、苏迨②、苏过
③都很优秀,其中又以苏过③最为才华横
溢。至于最像苏轼的,自然还是有“小东
坡”之称的苏过了。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
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在此感谢。
优质答案2:
一个家族,最好不要出苏轼这种级别的名人。一旦出了,整个家族从此将黯然失色。
在其他领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如全国首富,全球首富,他们的子子孙孙怎么办?永远被这个前辈的光芒所掩盖。
二、宋朝的知县、知府、知州,分别对应如今的哪些官职?
优质答案1:
宋朝时期的“县”和现在的县差不多,而“州”就是现在的地级市(不含直辖市)差不多。“知县”其实和明清两朝的县令一样,对应现在的县长兼县委书记。“知府”是一个州(市)的最高行政长官,对应的是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兼市委书记。而“知州”在宋朝是一个官名,也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宋朝时,知州直接由朝廷委派到一个州管理当地的军事,他的职位和本地的知州平行!
按照权力的大小排列为知府—知州—知县!在宋朝,知府的一般品阶是正四品或从四品,天子脚下的顺天府是三品。知州的品阶比知府低一半,一般是五品。知县,府下辖若干县,如临安府下辖的蒙自县,一把手即知县,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由于古代的行政单位和现代的划分有一定区别,知府一般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知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知县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县长兼县委书记了。
优质答案2:
古代官职的设置也是一种文化,同一级别的官职在各朝各代则有不同。
宋朝知县
知县是宋朝的称呼,之前都称县令,秦汉时期县令是以户口的多少为标准,大县长官称县令,小县长官称县长。到南朝宋时,不再区分户口多少,一县长官都称县令。到宋代,县令改称为知县,元代又称县尹,明清又改称知县。古代朝廷委派官职只派到县令一级,再下面则是实行乡绅自治,县令就是政府与百姓连系的枢纽。
宋代的知县也就是县令,其地位是官职中最小的官,职权就是我们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宋朝知府与知州的来历?
知府与知州都是出现于宋代的官职。在唐代时只是将首都之地称为府,宋代由于城市发展的快,许多比较发达的洲升级为府。
宋代时因为朝廷接受了唐代地方长相互割据称王的教训,所以中央朝廷不给州府长官们以实权,而是由中央朝臣来充任各府长官,并称之为“权知某府事”。“权”是暂时之意,意思就是暂时代理该府政事,因此简称知府。
知州的来历,也是宋朝延派朝臣临时充任各州长官,并称之为“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军,是指军事,州是指民政。
宋朝知府和知州的级别有多大?
路、府、州都是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路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府、州则是现在的市级。
宋代的府与州是同级,但地位稍比州略高,府是由地位比较重要的州升级而成。州升府一般都是皇帝登基前所封或者任官之地,比如宋太祖以归德军节度使代周,后来便就把升归德军所在地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应天府了。
如果把宋代知府和知州拿来与现在官级相比,那知州就好比是地级市委书记,知府就好比是直辖市市委书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