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作于何处
沁园春雪作于何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官至宰相。他们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恩爱异常,被称为“千古佳话”。然而,在他们结婚不久后,赵明诚就去世了。李清照悲痛欲绝,一夜白头。在这之后,李清照写了许多关于爱情的的诗句。比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
说起主席一生诗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主席那首千古神作《沁园春·雪》,这首词雄伟磅礴、气吞山河,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首次发表,一经见报,当即震动中华、光耀九州。
蒋介石闻讯后大为震怒,只是蒋介石写日记虽然算是一把好手,但若要论诗词水平,和主席相比那是拍马也赶不上的。
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与蒋介石合照
俗话说:能力不够,人数来凑。蒋介石立时命令麾下的 *** 文人们进行“反击”,由此国共双方围绕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展开了一场中外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特殊较量!
第一、“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杀了或关了,那就由你来代替我”
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在美苏支持下,在该年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连续3次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共商和平大计”。
3封电报一次比一次急迫,蒋介石以己度人,本以为主席不敢去重庆,哪知主席虽自称“书生”,却一身是胆,明知蒋介石摆的是“鸿门宴”,但他偏要去那重庆的龙潭虎穴中走一趟。
不为别的,只因毛主席的心中,永远都装着人民,即使当时和平的希望相当渺茫,但他也甘冒巨大的人身风险去争取那最后一点和平的希望。
毛主席在延安和群众交谈
毛主席从延安动身前,对此行是做过最坏打算的,他曾对 *** 叮嘱过:
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杀了或关了,那就由你来代替我。
然后他在赴重庆谈判前的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向同志们讲:
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所以毛主席当时决定去重庆和蒋介石会晤,他本人是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的,甚至安排好了后续的党内工作,一生熟读中国历史的他,岂能不知此去危若累卵,但他依然义无反顾。
主席一生很少摸枪,但他身上,却从来不缺那股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第二、《沁园春·雪》横空出世
8月28日下午3时,毛主席乘坐的专机降落于重庆西郊九龙坡机场,当晚他就应邀参加了蒋介石在重庆山洞林园官邸举行的欢迎宴会。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当时解放区的人口约1.39亿,人民军队130万,控制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国统区”人口则约为3.39亿,总兵力430余万,面积730万平方公里,国共两大领袖这次非同寻常的会见,毫无疑问将决定整个中国将来的命运。
重庆欢迎宴会上毛主席和蒋介石
据后来各方史料记载,此次宴会中蒋介石将毛主席安排在自己的对座,席间二人交谈以叙旧寒暄为主,并没有谈及实质性问题,气氛尚算融洽。
席宴结束后,经蒋介石再三邀请,毛主席当晚留宿于林园二号楼底楼东屋,只不过主席一生艰苦朴素,睡惯了延安窑洞,对林园公馆的高床软枕不太习惯,第二天很早就起了床。
主席洗漱完,走出房外散步,结果与习惯早起的蒋介石在花园中不期而遇,两位便寻了个石桌坐下交谈,各自的贴身警卫站在一边警戒,由于此次谈话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至今不知他们谈了什么。
重庆林园二号楼,红圈处即位主席所住的一楼东屋
经过这次偶遇,整个国共谈判便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
谈判启动后,张治中将军将自己在重庆城区(今渝中区)的“桂园”交给主席作为他在市区的办公室,后来的“双十协定”也是在此处签订。
主席搬到桂园办公的第一天,柳亚子便登门探望,并赠送了主席一首诗,诗中赞誉主席此次重庆之行实为“弥天大勇、霖雨苍生”。接着柳亚子便希望主席也能回赠他一首词,以作二人相知见证。
主席和柳亚子握手
主席也未多想,当下便把自己在长征结束后所作的《沁园春·雪》送给了柳亚子。柳亚子读罢之后,当即如获至宝、惊为天人,直呼“大作!大作!”然后诗兴大发,当场为《沁园春·雪》写了一首“和词”,并交给我党《新华日报》工作人员。
10月11日,毛主席离开重庆当日,《新华日报》将柳亚子此首“和词”正式刊发,重庆各界人士看到这首“和词”后,才知主席和柳亚子有相互赠词之举。不过《新华日报》上只见柳亚子“和词”却不见毛主席原词,因此纷纷向柳亚子打听主席作品究竟写的什么。
柳亚子也不讳言,直接便将《沁园春·雪》抄送给一些友人,众人读罢此词,无不目瞪口呆。
重庆桂园,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办公地
中国这两三百年来,何曾出现过如此惊天动地的镇国之作?清代倒是出了个纳兰容若,写出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和毛主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比,无疑是萤火与皓月争光,高下立判。
时任《新民报》编辑吴祖光从友人黄苗子手中得到《沁园春·雪》原文,只是其中少了几处短句,于是他又到处托人,最终拼成了完整的一首。
吴祖光这个名字可能不少人都不太熟悉,没关系,我说个他妻子的名字,您一定是听过的,新凤霞。
1945年11月14日,吴祖光在《新民报》上正式刊发出这首《沁园春·雪》,此词一出,当即轰传天下。
吴祖光先生和新凤霞女士
第三、《沁园春·雪》背后的隐秘斗争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是主席一生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即使在今天,读过这首词的人也无不目眩神迷,被主席的惊天文采所圈粉,何况当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文化届人士为《沁园春·雪》写下的“和词”不下50首,在“国统区”内引发了一股巨大的“ *** 诗词风潮”,无数人被毛主席的才华所折服。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非常恼火,特意去问他的“领袖文胆”陈布雷:“你觉得这首词怎样?”
陈布雷如实回答到:“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陈布雷
蒋介石闻言勃然大怒,当即无中生有道:“我看他 *** 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
“蒋总裁”大怒的消息很快便传了出来,吴祖光连夜启程前往香港,另一边 *** *** 则开始穷搜天下文人,试图 *** 整个国民 *** 的笔杆子来抗衡主席这首千古绝唱。
12月4日, *** 《中央日报》等报刊同时登出一大批和词,想要靠数量压制《沁园春·雪》所掀起的这股文化风潮。
据后来统计, *** 文人前后登出的诗词共计30余首,文章近20篇,写得如何我不作评价,此处摘录几句,各位自己评判就好。
*** 时期的《中央日报》
寇患方深,阋墙难再,回首中原烽火高。却倒戈,看杀人掠地,自炫天骄。山河美丽多娇,笑草莽英雄亦折腰。
( *** 《中央日报》编辑王新命)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作者为和郁达夫齐名的“三湘才子”易君左,后跑去台湾)
尚在重庆主持工作的周恩来迅速识破了 *** 当局的阴暗用心,在他的组织安排下,各地进步人士随即展开反击。
重庆时期的周总理
率先出场的是郭沫若,发表了两首“和词”,盛赞《沁园春·雪》气度雍容,格调高伟,批评 *** 文人尽为“鹦鹉学舌”,接着陈毅、邓拓、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等人也纷纷站出来对该词给予了公正客观的评价,揭露 *** 中一些人的小人行径。
*** 一方自然不会就此偃旗息鼓,有些人见“反击”效果不大,于是又在党内发下通知,要求只要会写诗填词的 *** 人,每人都至少要写一首诗词上交各地党部,选择其中的优秀之作发表,势要把主席这首《沁园春·雪》给比下去。
通知倒是发下去了,也收上来不少作品,可惜没一首能与主席大作相比较。
*** 当局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特意派出专人到南京、上海等地寻找“词作高人”,“高人”确是寻到了,可拿出的作品与《沁园春·雪》相比,依旧是望尘莫及。
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重庆林园偶然相遇时交谈的石桌,此景在不少历史电影中也出现过
最终这场特殊的斗争以 *** 一方的惨败而告终,国党要员们觉得此事丢脸甚大,所以后来少有人提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曾参与过此项“诗词选拔计划”的 *** 官员透露出此事,世人才真正得以了解这段史实。
国共双方这场“意料之外”的较量,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注意到了,他很快便给黄齐生写了一封信,信中风趣地讲到:
(王)若飞寄来报载诸件......其中 *** 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信中所用“喷饭”一词,足见主席平常之幽默。
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在中国诗词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柳亚子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高如苏辛犹未能抗耳”,在柳亚子先生眼中,主席此作就连苏东坡、辛弃疾也比不上,着实算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这位不说,大家也知道是谁
除文学价值外,《沁园春·雪》在当时我党对 *** 的斗争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过往 *** 当局对我方一贯施以妖魔化宣传,在其宣传口径中,极力抹黑党的形象,伟大领袖毛主席几乎被描绘成“山大王”一般的人物,蒙骗了不少不明真相之人。
但此《沁园春·雪》一经发表,*** 当局多年来对毛主席的造谣和污蔑瞬间崩坍,中国人民不是傻子,如毛主席真是“山大王”,又岂能写出如此睥睨天下、气贯长虹的领袖诗词?
伟大领袖毛主席
文字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沁园春·雪》正是以其无穷魅力,润物无声地瓦解了 *** 长期以来的歪曲宣传,凝聚了一批民主人士的人心。而这些人,恰恰是当时在中国掌握了相当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们,他们对 *** 人的认同,为后来新中国的顺利建立起了不小的作用。
文章最后,再次重温一下主席这首旷世神作。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里,我个人从未看出其中有何“帝王之气”,因为每一次人民喊“毛主席万岁”,他却总是说“人民万岁”。
他的心中装的是人民,所以无论在他的笔下还是眼里,真正能配以“万岁”资格的,唯有他心里最在意的无数老百姓。
文/梦醒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