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数老百姓认为雍正是谋权篡位的?期间有一个重要证据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清朝时期的雍正皇帝,是一位治国理政的明君,后世多是赞扬之语。诚然,雍正勤政古今皆知,在其执政期间,百姓安居、国家安定,成绩显著。但是,对于其继位之事,民间还是存在着极大争议。这种争议自古至今,从未停歇。
关于雍正继位的问题,史学界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雍正是康熙亲自指定的继任君王,合理合法;二,雍正是通过篡权获取皇位,这种说法目前支持者更多一些,其中,不乏国内著名学者研究论证。今日笔者便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对雍正继位的问题,谈下个人观点。
首先,官方文献与民间流传出现分歧,自此造成两种不同的观点出现。
据官方史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康熙帝因为身体感染风寒,在畅春园修养。恰逢冬至天坛需要祭典,康熙便令四皇子胤禛代为前往。时隔几日后,康熙帝便病情恶化,夜间猝然驾崩。康熙曾留下遗言,立四皇子胤禛为皇帝。
然而,民间却并不这么认为,百姓觉得胤禛篡位夺权的可能性更大。
雍正篡位之说最早出现在民间史料,其中,是这样描述的:康熙皇帝原本想要传皇位给十四子允禵,可是,这传位诏书被胤禛找到,将诏书上的“十”改成“于”,自此,“传位十四阿哥”变为了“传位于四阿哥”。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官方文献与民间流传史料相差甚大,我们都需要擦亮眼睛,辩证看待。官方史料未必可信,毕竟,这是雍正上位后编写的史书,就算有不利之事也不会记载在内。而民间流传史料多为杜撰,许多流言多来自于雍正对手之口,比如:与雍正敌对的几位皇子。
网络上盛传的“修改诏书”已经证实虚假,仔细推敲一番,便可发现漏洞百出。古代的“十”和“于”并非现在写法,雍正就算想要修改,也绝非添上一笔那么简单。其次,清朝的传位诏书为汉文、满文两种语言拟写,想要修改,几无可能。
尽管改诏之事并不存在,但并不足以排除雍正篡权夺位的嫌疑,纵观继位那段岁月,确实存在着诸多疑点,直至今天,人们都难以探清真相。那么,就让我们把目光往前追溯,看看康熙晚年时期,清朝宫廷发生了什么。
康熙时期,由于“二废太子”之时,储位空虚,皇子们互相政权,都想要成为太子,争夺皇位,当时,雍正在众位皇子中并不显眼。除了频频令康熙失望的嫡子外,众多皇子中也只有十四子允禵能够胜任太子之位,而康熙对其也是比较欣赏。
恰逢准葛尔进犯西藏边境,康熙帝命便允禵为大将,率领大军征讨准葛尔。当时正是太子人选争夺最为激烈的时候,而康熙却派允禵率军西征,临行前举办隆重的出兵仪式,派一批亲王、皇孙跟随,种种行为都表现出康熙帝的重视。
其实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锻炼允禵的能力、增加威望,等将来允禵立功而归,这太子之位必然会属于他。惋惜的是,允禵刚走没几年,康熙帝便猝然离世,而后雍正获得皇位。
雍正继位之事,官史提及最多,但许多地方存在矛盾,甚至,无法自圆其说。比如:在雍正元年里,官史称康熙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遗言将雍正定位皇位继承人。这里描述的很是模糊,并没有提到是否有人旁听遗言,直接一言定大计。
时隔五年后,官史重写继位之事,修改为:“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意思便是:康熙在离世前,曾召雍正及众皇子前去,隆科多也随之前往。面见之后,康熙下旨传位,将江山社稷托付给雍正。
相比于前文,修改后的官史对传位过程进行了补充介绍,并且,列出了旁听遗言之人,这算雍正对流言的回击。然而,尽管如此,民间质疑依旧难消。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为了自证清白,撰写《大义觉迷录》,记录下康熙临终前传位的情形,内容更为详细具体。
据雍正回忆,康熙六十一年,时值冬至稍前,康熙帝因感染风寒,遂在畅春园修养身体。在十一月十三日,忽然收到康熙召见,与之共同受到召见的,还有其他皇子与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几位皇子跪在康熙病榻前,接受康熙旨意,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康熙确实有意将皇位传于雍正。
但是,如若细究,还是能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康熙传位过程,事关重大,按照常理,雍正在即位的时候就应该昭告天下,为何拖了七年才说出来?这七年中他是准备什么?其次,雍正不止一次说过,他并不知道帝位会传给哪位皇子,一切只是到了面谕的时候方才知晓。但是,这又与他之前所说的自相矛盾。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说自己在康熙弥留之际的前八个小时便赶到了畅春园,当时康熙帝还能言语。如果,康熙真有心传位给雍正,为何不直接告诉他?难道此事还需要保密到最后一刻吗?八个小时之后,诸多皇子以及隆科多赶到,康熙才面谕传位,雍正才知晓自己获得皇位,未免令人匪夷。
父子独处长达八个小时,如果,雍正是皇位继承人,康熙应该会趁着最后时间教导雍正为君之道,托付后事,怎可能会保密不语。如果大胆猜测,康熙或许根本没想将皇位传给雍正,甚至连后来的“面谕传位”都是其杜撰的事情。众位皇子以及隆科多,很可能没有受到康熙召见,一切都是雍正的手段使然。
雍正自从继位以来,从未说过“面谕传位”之事,其他皇子和隆科多也未谈过。待民间流言四起后,雍正不得不进行回应,便写出“面谕传位”一事。但此时已经距离康熙传位过去七年,曾经的皇子要么被杀,要么被囚禁,唯有忠心于雍正的隆科多得以保全。由此,雍正继位一事,疑点重重。
持有“雍正篡权”观点的人们认为,康熙帝是死于雍正之手,而非官史中记载的猝然离世。如果真是如此,为何雍正能够提前八小时到达畅春园,没多久康熙便暴毙而死?无论是哪种结果,无疑都出自雍正朝廷,这种自相矛盾的论述,恐怕雍正都难以解释清楚。当然,这只是广泛流传的一种质疑观点,这种“面谕传位”如上文的修改诏书一般,难以经得起推敲。
雍正的兄弟很多,但在继位之事上,始终支持他的只有十三皇子允祥一人,其他皇子或多或少对雍正怀有仇视。在此情况下,雍正自然不会允许仇视他的人逍遥宫廷,继位之后便开始对几个皇子清权打压。
皇十四子允禵之前被康熙派往西征,如今先皇驾崩,他从前线急忙赶回,然而,还是晚了一步,雍正已经继任帝位。二人在为康熙奔丧期间,数度爆发口角,本来雍正就忌惮允禵的兵权,如今允禵又不顾君臣之礼,公然对抗,他也不再顾及手足之情,将允禵永远关押。
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禟对雍正仇视最深,势力也是最强的一派,足以威胁雍正统治。因此,这二人自然成为雍正首要除掉的目标。雍正四年,二人被残害致死。皇十子属于允祀一伙,由于威胁不大,雍正并未对其痛下杀手,只是进行永远囚禁。其他几个皇子因怨恨不深,多是被贬封处理。
至于宫内其他皇子,由于年纪尚且,没有被波及。此次宫廷政权影响甚大,民间有传雍正母亲德妃因为此次争权,而撞柱自杀,此事虽然没有具体史料证实,但是,德妃确实是在皇子争权后不久死去。雍正与允禵同为亲兄弟,却并非一条心,在争权之中,雍正将允禵永久关押,使得德妃身心受到打击,期间不吃不喝,导致身体患病而亡。
在此次宫廷争权中,雍正对诸皇子的血腥打压引起大儿子弘时的反对,为此,弘时还加入其它皇子阵营,与雍正公然对抗。此举正式惹怒雍正,与弘时断绝父子关系,消除宗籍,让其认允祀为父,并赶出皇宫... ...
关于雍正继位其实还存在着很多谜团,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阴谋论,但就算有记载真相的文史,也一定在当时进行了销毁。时至今日,想要找到依据,无异于大海捞针。当然,即使篡立是实,也不能抹煞雍正的历史功绩。
雍正,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具有杰出的才能,勤于政务,洞察下情,办事认真,御下严格,以雷厉风行的手段纠正了康熙晚年吏治疲玩、贪污公行的弊端,为以后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清史稿》对其评价道:
“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