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魏晋,兴于唐盛于宋:中国古代茶事的发展与兴衰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导言
九州配图:茶饮
“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这是唐代茶事名家斐汶在所著《茶述》一书中对茶叶的精辟描述,意思是说茶这种东西,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质独高。充分说明了古人对茶叶以及饮茶之道有着至高的评价和十分精深的认识。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道的发祥地。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处处彰显着古人与茶之间不解的天人之缘。通过浩瀚的史料典籍以及出土文物,我们得以将古人饮茶之风的缘起与传承发展轮廓,逐渐从朦胧到清晰地描绘和呈现出来。
九州配图:茶树解析图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之所以成为人们无法割舍的日常所需,不仅仅是解渴生津,亦不只是益体祛邪,更有超乎其上的通灵通幽之妙。在茶叶的发展史上,伴随早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近代世界殖民活动的风起云涌,茶叶作为来自东方古国的“圣品”受到了周边国家以及西方世界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被称为“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堪称东西方交流的“文化使者”,其体现出来的意义和光环早已超越了它作为日常饮品的物质属性。
九州配图:茶叶品类(部分)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在骄傲于优秀而璀璨的华夏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充分了解一下茶叶的缘起和发展历程,以及其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唯如此,我们方能真正腰杆直挺的高呼文化之自信。
茶叶的缘起和早期发展
《孟子·告子上》云:“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说明在发现饮茶之前,古人夏天靠喝凉水,冬天喝热水来解渴和补充身体水分。那么古人最早开始喝茶是缘起何时呢?
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这是不是说明了古人最早饮茶是从东晋时期开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九州配图:神农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这一说法与“神农耕而作陶”、“始作耜,教民耕种”、“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等等说法一样,虽频见于古代诸多典籍,但毕竟无据可考,我们只能以传说视之,不能据此断定古人饮茶源于此时。然而,我们通过史料记载,可以比较肯定的判断:先秦时期的巴蜀是茶树和茶叶的发源之地,且时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期。
东晋时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提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了早在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时,作为封国的巴国便已经有茶叶了,否则如何用茶叶进贡。西汉辞赋家王褒在《憧约》中有“脍鱼鳖,烹茶尽具”和“武阳卖茶,杨氏担荷”两句,介绍了“武阳茶市”以及早期蜀地茶具的情况,说明汉朝时期茶叶已经用以交易,且巴蜀之地已有饮茶之风。此外,明代的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说:“《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意思是说“葭萌”作为古蜀国郡名,最早得名应该与茶叶(蜀人叫茶为葭萌)直接相关。也直接印证了巴蜀之地历来产茶且已经出具规模之说。
九州配图:茶山云海
清初学者顾炎武通过考证在所著《目知录》一书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是说喝茶原本只是巴蜀之地的习俗,直到秦国兼并了巴蜀之后,茶文化才逐步开始传播到其他地方。顾炎武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和考证基础上提出的,也因此得到了现今史学界和茶界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可见,我们说“巴蜀是中国茶业事茶叶文化的摇篮”,是有足够说服力的。
九州配图:秦灭巴蜀路线图
茶事的普及与兴盛
前面我们了解了茶叶最早起源于巴蜀之地,那么饮茶习俗又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普及的呢?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里,茶事又是在哪个朝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
茶事东渐
先秦时期,茶叶生产和饮茶之俗,原本只是巴蜀特色。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巴蜀与其他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显著增强,喝茶之风开始东渐,逐步开始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但受限于交通不便,与其相邻的周边地区也开始种植茶树并本地化加工茶叶,因此茶业从巴蜀向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个地名——茶陵。茶陵隶属于湖南,临近江西、广东,其实最早是于西汉时期设置的一个县,《路史》引《衡州图经》所载:“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意思是说茶陵是以当地盛产茶叶的特点来命名的,类似前文所述的“葭萌”。有力的说明了西汉时期,茶树种植已经在湖南等地得到了广泛发展。
九州配图:茶陵地理位置
东汉、三国、魏晋时期,荆楚一带的茶业种植、生产加工技术以及饮茶习俗逐渐开始与巴蜀并驾齐驱,据《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将“荆、巴”相提并论足以证明这一点,也标志了茶事东渐在这一时期已经日益显著。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中提及孙皓“以茶代酒”的典故也可以侧面佐证,孙皓继位之后,常常举宴狂饮,但是韦曜不胜酒力,因此孙皓“初见”韦曜之时,便对其特别关照,“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也就是说悄悄让韦曜以茶代酒。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东吴的幅员不小,占据了包括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东南之地,而从这个典故中可以发现,饮茶之风已经在东吴的境内蔚然成风。
九州配图:韦曜“以茶代酒”
杜育在《荈赋》中形容:“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被岗”,可见当时的荈(茶)在南方广大地区的栽种规模不小。《齐民要术》引用《荆州土地记》言:“武陵茶最好”。《北堂书钞》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凡此种种点滴记载,无不说明了茶叶在南方得到了广泛普及。
九州配图:武陵
西晋将领和诗人刘琨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中说:“前昨安州干茶二斤,姜二斤,桂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烦闷,恒仰真茶,汝可信致之。”这是刘琨在担任并州都督之时所写,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饮茶之俗早已不是巴蜀和南方人的习惯,而早已在北方也流传开来,尤其是高门豪族上层社会对于茶叶极为崇尚。这一点,正如左思所说“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铁”。
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建康成为了东晋、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人们对于饮茶的喜爱并不因此而减弱,反而因为离茶产地更近、得茶更便而得到了强化。《晋书.恒温列传》记载:“桓温为杨州牧,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可见,到了东晋时期,茶叶已经比较寻常普通了,想必价钱较低,否则也不会成为当时某些达官显贵用以标榜节俭和朴素的物品。
九州配图:桓温
此外,《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西晋末期一个叫任瞻的官吏,后来随晋室南渡来到南京,“时贤共至石头(南京)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说明了东晋时期的建康城,以茶待客已经成了常规的接待礼仪。据《南齐书.武帝本纪》载,齐武帝萧赜在临终时曾留下诏书说:“我灵上慎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诏谕的形式颁布全国,虽然目的在于倡行节俭,不让过度祭祀,但无疑也充分说明了茶饮之风俗已广为流传。
综上可见,秦汉时期,茶叶开始走出了巴蜀之地开始东渐,及至魏晋南北朝,茶叶种植和生产已经在中国南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此同时,饮茶也开始自上而下的成为了这一时期古人尤其南方人的日常生活习俗。
兴于唐
隋朝建立并完成一统之后,虽然历时不长,但隋炀帝时期修凿的永济渠和通济渠贯通了南北的运河,对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互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而对于茶业和茶文化的向北普及传播也多有积极意义。然而,这样的硕果,隋朝并没有得到多少,反倒是随后的唐朝因此受益匪浅。
九州配图:唐人饮茶
众所周知,唐代以后尤其是唐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步入盛世发展,茶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唐代天宝年间封演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甚;穷日尽夜,殆成风谷,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意思说,古人虽然也喝茶,但并没有今人那么酷爱,无论昼夜,时人已然离不开茶饮。而且,茶叶原本作为中土之人的习俗,渐渐远播塞外之地,成为了中国的举国之饮。
九州配图:陆羽品茗图
虽然造成茶事在唐代的广泛流行的有利条件和原因有很多,但我们无法否定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助推作用。这个人便是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他所著的茶事经典《茶经》,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且最为全面的介绍古代茶事的专著,后世誉其为茶叶百科全书。客观的说,“茶圣陆羽”之所以能写出《茶经》,主要源于这一时期茶业得到了大发展这样的现实基础。然而,其人其著作又反过来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茶业的进一步兴盛。正如《新唐书.陆羽传》所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北宋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中也曾如是评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可以说是后人对陆羽一生在茶事推广上所做贡献的较为公允的评价。
九州配图:茶经
实际上,除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盛以及《茶经》的推波助澜等因素外,唐代茶叶之所以大发展,还离不开另外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佛道两教的兴盛发展。佛教坐禅,僧人都要一壶茶相伴,到处煮茶,相效成俗,直接推动了这一时期茶事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在《全唐诗》所汇集的诗文中,其中提及在寺院与僧道一起饮茶的诗句,竟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十以上,可见当时僧道对于饮茶的嗜好,更见其对社会上饮茶之风的巨大推动作用。
盛于宋
想必大家均听过“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句话,宋元时期茶事之盛,并不在广度和数量,而在于精细上,在于饮茶的细微讲究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这一时期关于茶事的著作数量以及时人饮茶风尚上可以得到佐证。
九州配图:建茶文化街示意图
说到宋朝茶业,就不得不提及“建茶”,可以说建安茶业在当时全国的制茶技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有关茶事的文献著作,多如牛毛。据统计,在现存的文献典籍中成书于这一时期茶书多达25种,其中重点介绍建茶的书目竟占14种,超过一半以上。诸如蔡襄《茶录》二卷、黄儒《品茶要录》一卷、吕惠鲫《建安茶记》、刘异《北苑拾遗》一卷、赵佶《大观茶论》等均为此类。茶书著作是茶事兴盛和茶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宋代茶业之繁盛景象。
九州配图:点茶、斗茶器具
另一方面,宋人有“斗茶”之风尚。这一时期的人们极为讲究茶道,“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上自皇帝,下至权贵文人,无不好此。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也说明了这一点。所谓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叫斗茗、茗战,可多人共斗或者两人捉对“厮杀”,三局两胜。斗茶各方各自取所藏好茶,然后轮流烹煮,主要比拼茶沫多寡以及茶汤的色泽等等,由观斗之人品评来分出高下。只有精于茶事,才能“俗亦雅尚”,并对茶具和烹茶技术极为的讲究。斗茶所需要的茶具更是门类众多,从风炉、汤瓶、茶碾、茶磨,到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不一而足,而且想要斗好茶,每个环节和器具都是需要极为考究的。可见,宋代时期茶道文化的鼎盛。
九州配图:宋人斗茶
“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喝茶成了西方贵族阶层的流行风尚
茶叶,本是中国的特有饮品,然后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渐次传入到中亚、西亚地区,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封演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所说:“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到了唐代,中土的茶道文化被遣唐使以及来华学习佛学的朝鲜和日本僧人带回了彼国。
九州配图:日本茶道源于中国
然而,在16世纪以前,饮茶之风及茶道文化也仅仅是在中国以及周边汉文化圈内区域开始盛行,西方国家对于茶叶还是非常陌生的。那么,茶叶以及饮茶习惯又是如何被传至欧洲乃至普及世界呢?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脉络。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马歇创作了《航海旅行记》和《中国茶》两部书,第一次将这种来自中国的“药草汁液”以及饮用之法进行了介绍。此后,随着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家们,更是在回国之后绘形绘色的对这一神奇的东方“异物”进行广泛的宣传,更是加深彼时的西方人对中国这一东方神秘大国的钦羡之感。
九州配图:茶叶贸易网络
1610年,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宣传和发酵,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最早将中国的茶叶运回了欧洲,致使西方人第一次真正品尝到了茶汤之美。上层权贵阶层逐渐以能喝上东方茶叶为荣,饮茶之风开始风靡。与之相伴的是,茶叶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物品。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垮台之前的近三百年间,欧洲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也充分的证明了喝茶已经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在西方人的眼中,茶叶成了“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而喝茶也成了西方贵族阶层的流行风尚。
九州配图:西方贵族的饮茶之风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史料记载的数据来帮助认识。以英国为例,从1664年到1879年的茶叶进口数据,充分的说明了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对于茶叶与日俱增的庞大需求。
1664年,英国首次从中国进口茶叶为100磅(一磅=0.453千克,100磅,约45公斤茶叶);1678年,进口额增长到4713磅;1684年,进口额高达3.8万磅;1750年,进口470万磅;1799年,进口额达到了2300万磅;1879年,进口数量更是高达1.36亿磅(鸦片战争后清朝结束闭关锁国,开放了对外贸易)。
九州配图:殖民贸易商船
由此可见,到了清朝时期,茶叶不再只是国人的日常饮品,已经逐渐成为充实和丰富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西方国家在茶叶贸易上造成的长期巨额贸易逆差,几乎掏空了这些殖民列强在其他洲国所掠夺的钱银,因此也客观上促成了中国被列强打开国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根重要导火索,此为后话。
九州君评
小小茶叶,牵动世界。有人说:“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也有人说:“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是伟大的慰藉品”,甚至有人说:“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茶叶的益处多多,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自身认同,更是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和认可。
九州配图:茶文化
茶文化,在作为发源地的中国,不仅极大的丰富和推进了我国古代几千年文明的进程,同时也显著地充实和提升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层次。不过,除了日本、朝鲜及中西亚等汉文化影响圈外,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也仅仅是近两三百年的事。因此说,古代茶事,主要也就是中国的茶事。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在骄傲于优秀而璀璨的华夏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充分了解一下茶叶的缘起和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具体影响。唯如此,我们方能真正腰杆直挺的高呼文化之自信。
参考:《茶经》、《茶述》、《新唐书》、《世说新语》等。
声明: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