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家庭资产配置“4321法则”?
#如何理解家庭资产配置“4321法则”#
有相当数量的中产、富裕家庭,家庭资产的重头戏都是在房产上面,有的人家,房子甚至占到整个家庭资产的70~80%左右。
包括胡润发布的数据,净资产在600万以上的国内富裕家庭,其中也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包括了房产价值的。
对很多大城市的家庭而言,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大城市而言,一套房的价格也许就能价值上千万,但往往是家庭唯一房产,多数人都不大可能轻易卖掉,因为卖掉房子,就没住所了,而且同等价钱很难再买一套同样居住条件的。
因此,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房产的价值,只是一个“纸面财富”。
当家庭需要急需用钱的时候,有些人虽然坐拥百万甚至千万豪宅,手头却连50万甚至20万都拿不出来的,比比皆是。
这就涉及到一个家庭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到底该如何分配财富?
在长期的经验和规律总结下,有一个比较受认可的比例,大致就是把家庭资产分为四大类:
1、用于保本升值的钱,保本优先,如大额存单、房产等,相对来说收益可能不大,但是不会亏本,通常占40%;
2、用于资产增值的钱,也就是俗话说的“钱生钱”,收益导向,比如股票、基金配置等,通常占到30%;
3、用于应急保命、保障的钱,比如医疗储备金、急用钱时候的大额开支、保险等,大概占到家庭资产的20%;
4、用于家庭生活日常开支的钱,比较强调流动性,比如存款、现金等,能够快速兑换流通,一般占全部资产的10%。
上面的四种分类和权重,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资产配置的“4321”法则。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上述的资产配置“4321法则”,只是作为一个参考的配置比例之一,由于家庭和家庭之间,存在着阶层、结构、需求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因此,并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这么简单。
“4321法则”的配置原则,是值得学习和融会贯通的,也就是在资产大盘有了基本保障(保本和保命)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资产配置,实现财富增值,并保证流动性。
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资产配置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资产配置的领域,不像做数学题那样有“标准答案”,并非硬要给每个家庭的资产配置定一个“统一标准”,事实上,也没有这样普遍适用于所有家庭的“统一标准”。
因此,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来拟定自己的资产配置战略。
比如,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因为平时的现金流本身就已经足够大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准备20%那么大比例的应急储备金用于身故、疾病、养老等需求。
比如,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没有那么多本金和原始积累,而且收入也不高,如果只是把资产的10%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可能会出现不够的情况。
比如,对于已经退休等待养老的老年人而言,资产的30%比例,如果再用于激进的“钱生钱”赛道,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还不如多留一些大病、医疗的应急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对于不同的家庭结构、年龄阶段以及财务水平的家庭而言,资产配置的法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321法则”的精神和资产配置理念,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融会贯通,学为我用,并不是要人们去模式化的机械套用,这也许,才是“4321法则”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