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寺传奇-东山寺湖北宜昌佛教第一寺
东山地处宜昌城区中心地带,山峦起伏连绵蜿蜒十里,东山大道和城东大道横贯于山体两侧,铁路直通山岗始末,山间道路四通八达。古代,此山因在宜昌城东故名“东山”。明朝弘治年间把东山用“东山图画”列为“夷陵八景”之一。
“东山图画”的确立,不仅仅有自然美景的存在,也有人文底蕴的展示。一座不高的山上,修建有慈云寺、东山寺、东山草堂、揽胜楼等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与诗文。
东山寺,初建于唐代,明万历丙申年,知州童世彦重修。《东湖县志》载,东山寺在东门外,去城五里,其山蜿蜒盘落,而东为一城之镇,旧建浮屠其上,前为揽胜楼。登山四望,面葛道,诸山俯视,江流皆在襟带。庙宇正殿有三重,中供释迦如来佛,两旁有陪殿。
东山寺位于东山中段最高峰,据说为赐福西陵,因为作为古镇郡城的宜昌之东,山势蜿蜒低矮,而不及江对面的葛道山(即磨基山),则有“主不敌客”之势。根据风水先生的意见,须在东山之巅建一超载江南诸山的寺院,强化主山气势,否则,难以赐福西陵,此“则寺之所由来也”。
东山寺建成后成为西陵佛寺地标,吸引了四方香客前来膜拜,墨客骚人亦来游览。
譬如,北宋欧阳修在任上三个年头,足迹踏遍夷陵山水之后,曾写下“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名句。面对东山寺,他赞美曰:“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钟鼓梵王家。”“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
清代王定安在《东山寺》:“蔼蔼东山巅,悠悠图画里。”清代杨振世也写道:“信步东山上,凭高眺远村。云连奔峡口,烟合锁荆门。”
沈庆《东山图画》:“旭日瞳瞳上,东山霁色开。翠凝排绣闼,清雅逼蓬莱……”
雷思需,明翰林检讨,“九日东山寺,无花却有歌。峰峦朝雨后,铃铎晚风多。峡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旧时游息地,竹素已婆娑。”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来临之日,东山成为人们登山的好去处。
明朝宜昌出了两位与东山有关的大官,一是在任工部尚书的刘一儒,二是在任吏部左侍郎的王篆。前者在锁堂街,后者在天官牌坊街,分别是因刘一儒清政廉洁锁堂故事和王篆得“铁御史”之称受人崇敬称其为“天官”立有牌坊而得名。
刘一儒在世时,于东山山脚下修有能聚会和食宿的“东山草堂”。
王篆在世时,为东山寺写游记,在发源于东山寺左侧的绿萝溪修有一座石桥,后人取名为天官桥,以示纪念。这两位逝世后,均葬于东山。
据传,王篆幼年曾在东山寺读书,一年夏天,东山寺僧送自种的西瓜给宜昌府台,府台写了一张回条,上写:“东山寺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方丈有些不满意,放在桌上,王篆看见了,他说:“我代你们回一句话”,他写了“南斗星拜会北斗星、天大人情。”府台收了回话,认为不是方丈写的,派人庙里询问,见了王篆,觉得天资过人,取王篆童子试。
后来王篆当了吏部左侍郎,大修了东山寺。
清初东山寺还修建了七层揽胜阁,登阁可一览全城,为佛家香火盛地。后被毁于兵灾,光绪年间民间集资重修了览胜楼,有《重修览胜楼记》碑文记载。
东山寺不仅是名胜古迹,也在宜昌革命史上占有相当大的地位。
1910年5月,同盟会会员胡冠南等人秘密发起组织,在宜昌川主宫成立宜昌公益会。
1911年6月,清廷派钦差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三十一标进川镇压保路运动抵达宜昌时,严令捉拿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0月13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宜昌,军界代表唐牺支、胡云龙、邓金标等即与公益会领导人及警界、学界、商界代表联络、准备举事。14日,聚会于宜昌东山寺,制订举义计划,分头进行活动。
10月18日,唐牺支等密遣精锐1队1排,分布在荆宜施道及宜昌府署附近,并于各城门和冲要处设哨警戒,命欧阳超率军士一队,迳向川路局管带杨正坤索取弹药数万后,立即宣告反正。
民国16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后,原驻恩施的黔军军长李炎即扶植地方反动势力,对县党部和农民协会进行捣毁,并捉拿革命党人和农协积极分子。是年底,中共鄂西特委在宜昌东山寺开会,决定在鄂西成立党的领导机关——施鹤临时部委,指定杨维藩为书记,聂维桢与黄兴武等6人为委员,领导鄂西七县的革命斗争。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东山山林破坏严重,山坡荒芜,坟茔成片,“东山图画”不再现。
当时东山寺当家的和尚名大满,年收租约一百石,东山是坟地,葬坟的人家都要给坟地钱,少的三、五元,富有者给的钱就更多。大满和尚幼时聪慧,投身行伍,官至旅长,后剃度出家,受戒于九华山,任荆沙章华堂寺方丈多年,退居后主持宜昌东山寺兼教会理事长,因事受诬,后被遣建始住持朝阳观。
1936年年初,军事委员会宜昌行辕成立不久,规划建设宜昌“东山公园”。园内保留了东山寺、昭忠祠、东山草堂等。
日本侵占宜昌后,东山寺和东山草堂后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被寇蹄毁损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