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errible two”到“了不起的两岁”,我是如何捱
这两天有幸见证了几位宝妈聚在一起吐槽自家的两岁娃:
传说中的Terribletwo呀,真的是一个狗都嫌弃的年纪!
这句概括真的是太精辟了,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
孟子Terribletwo到来的标志性事件,如今想来还心有余悸。
在一岁半以前,小孟子一直是个呆萌的宝宝,每天都是笑嘻嘻傻呵呵的样子。直到有个周末,我在客厅突然听见房间里的孟子开始大哭,我急忙跑过去,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惊又心痛。
只见小孟子坐在床上,脸上满是泪水,把小头拼命地撞向枕头,一下又一下,表情是那么的愤怒,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小小的身体似乎有无限的力气,仍在奋力地撞下去。连我的呼唤都听不见。
我立马冲过去,把他抱起来,让她趴在我的肩膀上,拍拍肩安慰他,好在毕竟是个宝宝,一转眼情绪就过去了。
这就是我所经历过的可怕的“Terribletwo”。
“Terribletwo”即“可怕的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有这三大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有自己的小想法,在生活中表现得我行我素,想一出是一出,有着莫名其妙的规则感和固执。
2、
自主性增强,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
于2岁孩子而言,探索无异于冒险,因为他们无法区分安全与危险的界限。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想探索眼前的一切,家长出于安全考虑的阻止,反而会“触怒”孩子,越是对着干。
3、
处理情绪意识的萌芽
这一时期孩子开始体会到了更多的情绪,比如害羞、妒嫉、恐惧等等,对于让他们苦恼的人或物,他们也会尝试控制。
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能力,还跟不上意识的萌芽速度。这导致他们常常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强烈的挫败感和恐惧感,让他们变得更黏人,更烦人。
其实,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行为,是都是他们成长的证明,他们通过行动和言语在表达「我不一样」。
两岁之前,孩子无法将自己和母亲的角色进行分离,会觉得「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偶尔也会觉得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比如说他想吃糖,他就会觉得所有人都想吃糖。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了解、试探别人跟自己的差别,甚至挑战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通过一次又一次和家长的博弈甚至是妥协,孩子才能明白现实和愿望的差距,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会围着我转」,逐渐学习到如何和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平衡相处。
作为一个已经经历过,又正在经历“家有可怕2岁小屁孩”的人,我的心得是:
要想保持自己的“心智”,需要做到“灵魂出窍”,事发当下,把让意识从身体里跳出来,意念旁观。这个需要练习(被孩子磨练)。
不过,真的没有办法了吗?NoNoNo,经验嘛,还是可以参考参考的~
如何和“Terribletwo”宝宝相处
家有家规
每个家庭都最好有一个清晰的、全家老少达成一致的“原则”。在我家,爱与自由,是在一个界限内的。
听起来跟小屁孩说这些有点傻不拉叽的,也许你会想,他们哪里懂得什么是原则啊。虽然听不太懂,但“原则”可以通过每天一点点的生活细节来体现,比如,在我家,吃饭不可以看电视、手机,这就是原则。
对于惹了麻烦的小屁孩,要让他们知道,你依然爱他,而且你正在努力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在努力理解他是怎么想的。
在小朋友提问时停一下,回应情绪。即使是1、2岁的孩子,当情绪得到认同,爆点瞬间降低。不信,你试试?
当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孩子把情绪说出来。比如“我生气了”“我不开心”等,引导将情绪词语与当下情景配对。这样的做法能使孩子以正面积极的方式调整情绪。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他有“当家作主”的感觉
在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初期,他们会有很多自己的“坚持”。比如我在给孟子洗手的时候帮助他把袖子挽上去,他就会比较抗拒,说“不要不要”,然后把已经挽好的袖子重新放下来,自己再挽上去。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的这些古怪行为是在跟自己唱反调,故意挑战权威,所以就会命令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孩子内心反而会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和认可,心里闷闷不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里越是宠爱的孩子,脾气越差,越难管教,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你给的爱不是他想要的,当孩子想要寻求独立和权力时,你却事无巨细样样包办。因此,从1岁开始逐渐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帮助孩子独立很重要。
这就是可怕的两岁Terribletwo!当你捱过去以后,你就会发现,后面还有三岁Horriablethree,四岁Fuckingfour...陪着孩子探索成长的过程,很累,但慢慢你也会发现蛮有趣的,这个努力长大、有点天真和脾气的小孩,其实并没想象中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