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黄是什么原因男性吃什么药(小便黄是什么原因女性)
小便黄有许多原因,常见的包括饮食不当、饮水不足、肝胆问题、感染等。男性应该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并避免摄入过多的含 *** 和酒精的饮料。同时,也可以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如维生素B组、清热解毒药等。但如果小便持续黄色,伴随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辨舌为中医四诊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面对寒热辨证方面,尤其有价值。本文以黄腻苔为例,辨析其并非纯属湿热,更有许多变证,需要知常达变,方能辨证精准。
黄腻苔不纯属湿热
瞿岳云
黄腻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舌象变化,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均可见之。黄苔主热,腻苔主湿,因而黄腻苔,一般认为属湿热内蕴之证,治疗也就多从清热利湿立论。这已为中医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律。
然而这只是一般的规律,病有常变,惟知常达变者,方能游刃有余,深悉辨证论治之精髓。正如《辨舌指南》所说:“淡白舌亦有热病,黄厚满舌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在临床实际当中,黄腻苔的出现不能概以湿热而统之,尚有不属于此者。临证当慎审明晰,辨证求因,穷本极源,方能切中病情。
一、黄腻苔非湿热验案
1、阴虚气滞而见黄腻苔
陈某,患胃窦炎12年,有胃癌家族史,近期胃镜检查,见肠腺上皮化生、胃壁纤维增生 *** 肉。因惧怕胃癌,四处求医不效。症见胃脘隐痛,灼热易饥,嗳气嘈杂,口苦口干,腹胀便溏,舌苔黄腻而厚,舌质红绛有裂纹,脉洪大弦滑。
观前医所用不效之方,计有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理中汤及清热解毒之药和多种验方。综合脉症,辨证为肝阴亏虚,气机有滞,胃失和胃,肝脾不和。以此论治,守方治疗2个月,诸症减轻,黄腻苔渐化。半年后胃镜复查,胃窦炎好转,未见肠腺上皮化生、纤维增生 *** 肉。(四川中医,2003,7:8)
2、脾虚下陷而见黄腻苔
张某,患慢性萎缩性胃炎5年余,曾服三九胃泰、得乐冲剂、维酶素等药。2月前又在某省人民医院胃镜复查,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肠上皮化生,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自觉四肢困倦,劳作后四肢烦热,头晕心悸,纳少痞闷,胃脘饱胀,面黄不泽,白带增多,少腹坠胀,大便溏泻,舌质淡胖,舌苔黄腻,脉濡。辨证为脾虚阴火下降,治仿《医学统旨》补气运脾汤合异功散加味。
服药后,四肢烦热始减,带下亦少。守原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调治月余,脘痞饱胀消失,纳食增加,黄腻苔退净。改补气运脾丸连服3个月,再作胃镜复查,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均已逆转。(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1:1)
3、气血两虚而见黄腻苔
孙某,右足三趾干枯坏死,疼痛异常,犹如汤泼火燎,彻夜不能安寐,头昏食少,舌苔黄腻,曾从寒湿化火立论,治而无效,故作截肢。术后剧痛虽除,但伤口迟迟难以愈合,黄腻苔不退,余再三思之,溃疡后期多用益气养血,生肌长肉之法,遂处以十全大补丸成药,每日3丸,分3次服完。而患者误按每次3丸,日服 3 次。
3 日后再诊时,竟见舌苔薄白如常,食欲顿开,并无不良反应。当把药物减量后,黄苔腻复生,药物再增量时,黄腻苔又复退去。如是者 3 次,最后仍让患者按每日9丸连服,食欲大增,停药后黄腻苔不再复长。(中医杂志,1981,5:32)
4、肾亏阴火而见黄腻苔
徐某,患慢性萎缩性胃炎6年,曾服用胃萎灵、胃康宁、奥克等药。近3月来脘痞不适,胸胁隐痛,纳少泛恶,头面烘热,午后加重,腰背酸困,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肾阴亏虚,阴火上扰之证。
投自拟贞茂饮、六味地黄汤加味。服药后自觉下肢有力,头晕减轻,黄腻苔稍减。守法服药,黄腻苔退净,胃部症状消失,四肢轻健,饮食如常。继服六味丸,以善其后。(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1:2)
5、脾虚湿阻而见黄腻苔
患者,男性,有黄疸型肝炎病史,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近1年来,经常感冒,身体疲劳,腹胀,便溏而不臭秽,呕恶纳呆,精神忧郁,舌质淡红而胖嫩,舌苔黄腻,根底浮浅,脉沉缓。前医按清利肝胆,利湿化浊治疗,初服投之辄效,但后又复发,未能根治。
辨证为脾虚肝郁,湿阻气滞之证,治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之法。服药后黄腻苔转薄,继服舌苔正常,腹胀便溏已愈,精神已振,食欲增进,诸症无恙。(肖森茂,等.百家验案辨证心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
6、中焦阳虚而见黄腻苔
李某,患黄疸证,面目及周身皮肤黄染,色如橘,身热不扬,体温一般,在37.5℃左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厌油腻,时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食后加重,心烦胁痛,大便时稀,小便呈浓茶色,无尿急、尿频、尿痛感。
检查: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大剑突下4.5厘米,胁下1.5厘米,肝区叩击痛,脾脏未触及,舌体胖嫩,尖边红有齿印及瘀血点,苔黄厚腻,脉象沉弦数。化验血常规,均属正常范围。征肝功能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型黄疸。
治疗除用保肝类西药外,投以中药清热燥湿、利湿,疏肝利胆、健脾,佐芳化、活血等法,连进20余剂。始服药病情减轻,以后疗效不佳,症有增势,察黄厚腻苔,未减反剧。
寻求一老中医诊治,处以熟附子、上边桂、嫩桂枝、潞党参、炒白术、白茯苓、巴戟天、生山楂、三七参粉。服2剂后,无不良反应,又进15 剂,诸症明显好转,舌之瘀血及黄苔变浅,厚腻化薄。守方共服30余剂,除舌尖较红嫩外,齿印及瘀血点消失,苔已化为薄白,黄疸已退,诸症悉减。(山东中医杂志,1985,5:46)
7、肝郁脾虚而见黄腻苔
刘某,右胁疼痛,食少乏力1年余,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经多方医治,其效不显。患者神形怯弱,面色㿠白,右胁胀痛,口渴咽干,腹满食少,大便秘结,3~5日1行,舌黄微腻,脉沉细无力。
拟诊胁痛,按肝胆湿热,以龙胆泻肝汤治之不效。思之,病重药轻,故其效不显耳。加大剂量再予之,仍不效。审视脉症,湿热依然如故,继用清热利湿之法,先后更方治之,如清热利胆汤、黄芩滑石汤等,又旬余,证情愈演愈烈。
虽大便已通,但一日数次不爽,并兼有畏寒肢冷等症。至此恍然省悟,洞悉幽微,始知咸非湿热所为,乃肝郁不达,脾阳不运之故也。拟舒肝健脾,温中化湿之法,投茵陈术附汤合理中汤化裁,治10余日,黄腻苔除,诸症尽瘥。(黑龙江中医药,1986,1:34)
8、虚寒痰阻而见黄腻苔
一女性,去年九月病起,操持劳心,思虚伤脾,复加饥饱失常,劳逸失度,始则尚能支持,继则渐觉胸脘痞闷,纳谷减少,憎寒,越半载病情日重,以致形体不支,卧床不起,就诊时适逢春季,天气温和,患者仍衣着冬服,还嫌不能御寒。平素在家尚须重衾拥被,足用热水袋取暖。
面色晦滞,口吐痰涎,清稀色白,频频不绝,每日约有2杯之多,胸闷如窒,欲长叹为快。大便溏薄,日行1~2次,诊脉沉细无力,察舌苔黄腻而滑,舌中甚厚,舌质淡白。综观证情,系由中焦虚寒,痰湿内盛,清阳被遏所致。
方投附子理中汤合平胃散,温运中阳,蠲除痰湿。服药月余,诸症如释,饮食复常。在用药过程中,随着病情的改善,舌苔由黄腻而滑,转为淡黄滑腻,白腻罩黄,白腻最终转为白薄苔,舌质亦由淡白转为淡红活润。方中附子、干姜两药用量,共达400克之多。(云南中医杂志,1982,5:46)
9、脾胃气虚而见黄腻苔
谢某,因患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而住院。症见发热,右上腹部疼痛及目黄,黄疸指数20单位。舌质边尖红,舌苔黄腻,脉小弦。按常规辨证为肝胆湿热,结石郁滞,拟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佐以通下为治。
疏方服药月余,症状虽有缓解但黄腻苔仍不化。次年5月,因旧病复发,再次入院,病情与辨证同前,手术取石。术后仍予中药治疗,症见神疲乏力,头昏心悸,纳呆胸闷,大便溏薄,汗多。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
辨证为湿热阻滞,重用清热化湿方药为治。症状略有缓解,但黄腻苔不化。于是,根据一再应用清热化湿之剂,始终不能使黄腻苔化薄,又加术后体虚气弱,便溏,宜健脾益气消导为先,以固后天之本,改用香砂六君汤化裁。胃纳大增,大便成形,黄腻苔开始化薄。
再守原方连服,舌苔化为薄白。观察治疗半月余,舌苔一直薄白。未再用消热化湿药,竟获显效,可见黄腻苔不纯属湿热。(中医杂志,1982,12:73)
10、中气下陷而见黄腻苔
刘某,四肢发热,困烦两月余,以肘、膝关节以远为重,自觉劳累后,热烦困乏尤甚。就诊时感头晕心悸,倦怠乏力,饮食尚可,平时白带多,少腹坠胀。既往有慢性腹泻史,脉濡,舌苔黄腻,舌质正红。
初诊,以脾胃湿热内蕴为治,处以三妙散加味。药后四肢烦热不减,带下反多,腹坠胀加重。此乃药证不符,不可囿于黄腻苔属湿热之论。盖脾主四肢、肌肉,而劳累后烦热尤甚。
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则气耗,虚阳张越于外故加重。脾胃气虚明矣。少腹坠胀、白带多,气陷于下故也,服苦寒之品,徒伤脾气。
此似属东垣所谓“脾虚阴火”之证,“惟当以辛甘温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则愈……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遂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服药3剂,四肢烦热顿减,带下亦减少。前方进退10余剂,病状若失,黄腻苔亦退。(河南中医,1984,4:31)
11、脾肾阳虚而见黄腻苔
张某,患慢性萎缩性胃炎15年,常服胃宁、胃苏冲剂等药物。近2月来胃脘痞闷,隐痛饱胀,纳少便溏,面色灰滞,头晕耳鸣,四肢不温,口苦泛恶,舌质淡,舌苔黄腻水滑,脉沉迟。
辨证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方选四逆、苓桂术甘汤合而化裁。服药7剂后,头晕止,口苦除,脱痞轻,黄腻苔渐化,纳食渐增,大便转实。守法服药38剂后,黄腻苔退净,胃部症状消失。又以香砂养胃丸、参芪健胃冲剂调治4个月后,胃镜复查,胃窦轻度充血,病理示轻度浅表萎缩性胃炎。
本案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饮上泛则头晕耳鸣;内停中脘则痞胀饱满,纳少便溏;水郁之处,必有伏阳,苔见黄腻水滑,此为水湿内郁之真寒假热症。
脾肾阳气得振,阴霾自散,清升浊降,健运复常,游溢精气,则气血津液不致乖戾。虽苔黄口苦,放胆投以四逆、苓桂确也无妨。此方助阳化气,温化水饮,水饮化而伏阳伸,故黄腻苔渐去,随之而胃脘痞胀诸症亦消。(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1:1)
12、肝肾阴虚而见黄腻苔
马某,患者自觉头晕,头部烘热多年,每以夏月或午后加重;伴有腰酸腰痛,体温不高,口干不欲饮,二便如常。素有下肢膝关节疼痛史,诊得右脉弦细而数,左脉细数,尺部弱,舌质红,舌苔根部黄而厚腻。
证属肝肾阴亏,髓海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扰,故头晕,头热;午后及夏日为盛阳之时,阴虚之体,盛阳加之,故症状加重;舌苔黄腻者,知有湿热内蕴。治以滋养阴为主,兼清相火,但当不碍于湿,用左归饮加减。服药6剂后,诸症均明显减轻,黄腻之苔渐退。(河南中医,1984,4:31)
二、黄腻苔非纯主湿热探析
中医察舌断病,是以综合审察舌象的变化为依据的。
所谓“舌象”,是指由舌质的神、色、形、态,舌苔的苔色、苔质所组成的一种形象。
而黄腻苔之“黄”是对苔色而言,黄腻苔之“腻”是指苔质而言。
然而,它们毕竟只是组成“舌象”的综合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出现黄腻苔是否主湿热之证,尚要综合分析整个“舌象”方可定夺。
那么,临床上哪些情况下出现黄腻苔而不主湿热呢?总其大要,可概括于如下几个方面。
舌体胖嫩,黄腻苔润滑不属湿热
此类患者之黄腻苔,苔质多疏松而不细腻,苔色多浅黄而不深浓,舌面润滑,此乃水湿上泛所致。因此,施治非但不能用清热利湿方药,反而要用温阳益气行水之品。
舌色不红或淡,黄腻苔不属湿热
临床上,舌苔黄腻,但舌色不红或反淡的情况确实可见,但多中部厚而四周薄,铺盖面积大,有的从正面甚至看不到舌本质,这类患者,症状和体征多无其他热象,治疗以“湿胜则阳微”而立论,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温阳利湿之药相互配伍,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
无湿热症状,黄腻苔不属湿热
此类情况,大多先以湿热证治疗一、两次或数次失败后,才细审脉症或详询病史,获得不属湿热之根据。临床的治疗效果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黄腻苔不属湿热之案例,内伤杂病占多数,说明内伤杂病中黄腻苔不应湿热证情况较为多见。
按湿热屡治无效,黄腻苔不属湿热
此指不但舌苔黄腻与湿热证符,而且其他症状也与湿热证相符,但有按湿热证治疗无效的情况。
黄腻苔不主湿热的原因诸多,一是黄腻苔本身主病就有多重性;二是诊断中出现误差容易造成“假”黄腻苔出现,这里有医生技术水平不高,经验局限的因素,也有病人体质、饮食、药物干扰等因素;三是望诊的客观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诚然,提出黄腻苔非概属湿热的问题,并非是要否定黄腻苔为湿热证主苔的传统认识,而是指出包括黄腻苔在内的所有舌象主病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临床上既要抓住舌象主病的一般性规律,但也不能忽视殊性之存在。
内容来源:《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瞿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