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总理陶铸之女陶斯亮:主动放弃公职待遇,选择靠社保养老
公益其实是一种精神和传承,有许多的人把公益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和信仰,他们用自己的这种执着与追求去帮助身边那些陷于困境当中的人,并让他们更加坚强的面对生活,这其中就包括陶斯亮。
出生于战火年代
1941年,陶斯亮出生在陕西省延安,是原副总理陶铸的女儿,也是革命家的后代,陶斯亮出生在一个战乱年代,和当时许多革命家的后代都是挚友,其中就包括被成称为“红色公主”的李讷,也就是毛泽东的女儿。
陶斯亮的父母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她的母亲曾志在怀着女儿七个月时还在骑马执行任务,有一次因为所骑马匹受到惊吓,把身怀六甲的曾志掀翻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之后医生检查为脑震荡,幸运的是肚子里的小斯亮却安然无恙。
可见这个小生命之顽强,后来母亲为了全身心投入革命选择了做绝育手术,因此陶斯亮也成为了陶家的一根独苗。虽然是独女,但是陶铸对女儿从来不会溺爱,他对女儿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当时陶铸担任秘书长一职,每天有大量的文件需要处理,忙得不可开交。
父女俩也是聚少离多,常常只能以书信来寄托思念之情,每次看到女儿的信中有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父亲都会严肃指出,并要求女儿及时改正。
陶铸时刻教导女儿要做一个严谨的人,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陶斯亮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学习能力也比别的孩子要强。
陶斯亮和父亲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虽然平时父亲对女儿在学习上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生活当中却十分的细致入微,平时只要在家陶铸都会亲自接送女儿上下学。
由于陶斯亮出生的时候正处于艰苦的战乱时期,生活过得十分的拮据,甚至在寒冷的冬天能够有一盆热水泡脚都是非常奢侈的,每当这个时候,父亲都是先让女儿用热水泡一会儿脚,然后自己再拿女儿用过的水去洗,足以见得这份浓浓的父爱。
父亲的言传身教
1945年,陶铸和曾志接到了组织上的命令,需要去东北沦陷区指挥抗战。当时陶斯亮只不过是一个四岁大的孩子,看着年幼又可爱的女儿,陶铸和曾志虽然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他们最终不得不在国事和家事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并遵从了组织的安排去往前线。
而陶斯亮虽然自幼和亲人分离,但父母的这种崇高的思想却是为女儿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陶铸夫妇临走前把女儿陶斯亮交给了一位身患残疾的军人抚养,而这位军人对待陶斯亮也如同对待自己的女儿一般。
为了能够让孩子补充更多营养,他还专门养了一只母鸡,下的蛋自己一个都舍不得吃,全部给了陶斯亮,所以童年时期的陶斯亮是不缺爱和关怀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陶斯亮去往北京,终于有机会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当时陶铸因为在抗战当中的突出表现已经被任命为副总理,但是陶斯亮却并没有倚仗父亲的光芒。
陶铸觉得自己的女儿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应该要到基层去跟老百姓们一起体验一下生活,于是就安排女儿去基层劳动锻炼,而且这一去就是两年。陶斯亮至今依旧记得当时自己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些简单的洗漱用品和衣服就去的农场,此后就一直和农民伯伯住在公共宿舍里,每天一起下农田干活。
在这段体验生活的时期里,陶斯亮深刻体会到了老百姓们的不容易,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他们的困难,这也为她以后的行善之举奠定了基础。
而且由于过去战乱时期,陶斯亮没有接受到学校的教育,此次来到北京之后,陶铸对女儿在教育上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了,平时陶铸要求陶斯亮会和同龄的女孩子一起学习、读书。
在考高中的时候,陶斯亮的成绩不理想,当时位高权重的陶铸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把女儿送进学校,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女儿自己努力凭本事考学。
虽然父亲的管教十分严格,但是陶斯亮却始终觉得他是慈爱的,即便是把自己放到了农村体验生活,也依旧不忘关心,她记得父亲每天忙完公事之后,都会仔仔细细地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怕自己磕到碰到,这也是一位父亲对女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之情。
陶斯亮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也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着,并最终靠着自己的实力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在校期间因为陶斯亮的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7年,从学校毕业以后陶斯亮开始了自己20多年的从医生涯,并先后在三家医院做过医生。在这期间陶铸经历了一段人生的黑暗时期,在父亲离开北京当天,陶斯亮在他的门口站了很久,但是一直都没有勇气敲门和父亲告别,因为她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却没想这一次的分别竟成了永别。
此后陶斯亮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而陶铸则被调离北京软禁了起来,他在此期间患上了胃癌不幸离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陶斯亮悲痛万分,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她心底永远的伤痛和一生的遗憾。
虽然父亲离去了,但是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却影响了女儿一生,即便是在万分悲痛的情况下,陶斯亮依旧心存善心,她始终不忘父亲的教导,在工作过程当中怀揣着热情和专业素养,真正履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初衷。
1978年父亲被平反后,陶斯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以此来寄托对父亲的爱和思念之情。文章发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陶斯亮,许多经历过动荡年代的人们都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她过去那段艰难岁月。
这以后许多人都称陶斯亮为“红二代”,不过对于这个称呼,陶斯亮似乎并不喜欢,她觉得自己不应该被打上任何标签。
为慈善发声
1987年,陶斯亮被调任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副局长,主要的任务是和党外的一些知识分子保持联系,不过对于过去从医的陶斯亮来说,政治上的统战工作反而让她觉得力不从心。
因此四年后她选择了离开统战部,并进入了中国市长协会担任专职副秘书长,同时兼任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会长。
当时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陶斯亮已经年过半百,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陶斯亮有自己的理想,她觉得统战部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而且自己每天要和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
这对于她来说是很苦恼的,她更希望让自己活成一个普通人的模样,而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医学基金会任职,用陶斯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好歹没有背叛专业”。
1991年,陶斯亮正式开始接触慈善公益事业,在当时那个年代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导致了一种碘缺乏的病症,碘作为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大脑发育,也会决定智商的高低。
在90年代,中国10岁以下的智障儿童就有近600万,而且这些孩子只能读完小学低年级,就无法再接受正常的教育,这么庞大的弱势群体引起了陶斯亮的关注。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成立了“智力工程”,也提出了要在10年内消除碘缺乏病症的目标,但是真正要把政策落实到位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为此陶斯亮组织了一个有30多名高级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考察团,决定深入到疾病高发区来进行更直观的了解。
由于考察团当中的成员影响力很大,这一次考察之行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此后陶斯亮又和各行各业的官员、知识分子一起奔走在人大、政协等各个场所进行呼吁,他们的这一举动大大的加速了政策的落实。
在当年10月,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碘缺乏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并要求全国执行,这也使得碘缺乏这一病况在中国逐渐得到了控制。
通过这一次的公益行动,陶斯亮知道了要善于利用权威人士的力量,懂得了资源整合之后,她又在甘肃的扶贫助学当中邀请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来协助自己更好地推进慈善行动。
当时一同参与救助行动的就包括了北京市原副市长张百发,在陪伴贫困孩子的过程中,他被深深地感动了,带头捐款15万元,这件事情也给了陶斯亮非常大的启发。
此后她动用中国市长协会的力量联合女市长分会,成立了专门的扶贫组织,每年都会邀请女市长以及一些企业家来这里看望孩子们,而这一善举连续做了六年,直到中国正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助学行动才逐渐退出了助学舞台。
2005年,陶斯亮又受邀出任了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席,并且致力于帮助更多的贫困听障儿童。
当时中国的听力医学发展资金非常有限,为此陶斯亮决定用慈善晚会的方式来募集资金,当天她就获得了近8万元的捐款,而且为了能够把募捐做得更好,平时一向低调的陶斯亮动用了自己的所有人脉关系来推动公益事业。
四年之后她在上海成立了女市长爱尔的慈善基金,并且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关注。上海市委书记亲自写信给国务院副总理并且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此后国务院拨款四个亿专门用做聋哑儿童的救助。
陶斯亮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听障儿童,亲自找到了美国斯达克听力技术公司总部,并试图说服其创始人来参与中国的听力救助行动。
其实斯达克的创始人奥斯丁早在1973年就创立了听力基金会,并且救助了全球诸多的贫困听障人士,此次陶斯亮的到来让两人一拍即合,后来还签订了长达10年的合约,奥斯丁还承诺将所有的助听器、服务都无偿捐赠和提供给中国。
这一项目落实之后,中国有近7万的听障儿童重新回到了有声世界,这也让中国的聋哑人现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2016年陶斯亮创立了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并亲自担任基金会会长,此后她也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慈善公益事业上。
迄今为止,这家慈善基金会已经成立了五年时间,但是陶斯亮在慈善之路上却已经走了30年。她先后救助了数万名残疾儿童、脑瘫患者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陶斯亮公益基金的帮助下,重新获得健康。
2017年,基金会组织了工作人员去西藏看望第一批救助的脑瘫儿童,当时已经76岁高龄的陶斯亮不顾大家的阻止,一定要亲临现场,当时同行人员担心陶斯亮的身体会吃不消,于是为她安排了一个套房,去到当地之后,陶斯亮马上打电话要求给自己换成了普通的单间,即便是坐飞机,她也一直都只坐经济舱。
在陶斯亮看来基金会的每一分钱都是属于大家的,必须要为有需要的人士服务,这也是一直以来她所秉承的信念。
陶斯亮通过自己的行善之举获得了多番荣誉,虽然这一路走来也非常的不容易,但陶斯亮却乐在其中,而且她成立的基金会有着十分严谨的制度,从管理到财务再到执行都要严格遵守规定,工作人员会定期发布审计报告,以确保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化。
一直以来陶斯亮都奉行低调做人的原则,尤其是基金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她一心只想默默地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把事情做到实处就够了,但是在中国做慈善是非常艰难的,陶斯亮意识到唯有通过高调地为慈善发声,才能够唤醒更多国人的责任感。
因此她最近几年期间逐渐频繁地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当中,也开始接受媒体的采访,其实并不是为了渲染自己知名慈善家的身份,而是想要动用自己的号召力来呼吁更多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为基金会募捐,以此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靠社保养老的“草根”
而且陶斯亮还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抉择,那就是放弃自己原本在市长协会的三个事业编制,主动参与社保。过去陶斯亮为市长协会服务了24年,在这期间她尽职尽责,其实只要等到退休之后就可以享受国家公务员一样的待遇,但是陶斯亮却主动放弃了评选。
她形容自己是一个靠社保养老的“草根”,因为她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应该有什么特殊之处,而陶斯亮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如今陶斯亮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依旧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她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不仅学会了年轻人的网络游戏,还热衷于参与年轻人的主流话题,就连一些网络上热门的神曲都能够哼上一两句。
陶斯亮曾经表示自己有一个更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希望公益事业能够走出国门,帮助更多的人。都说身教胜于言传,陶斯亮其实也是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她的一生都在奉行父亲的教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出了一个优秀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