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议将汉字拉丁化,赵元任写下96字奇文反驳,全文一个读音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沃克笔下的世界
编辑|沃克笔下的世界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如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在上个世纪,汉字竟然险些被取缔!
以瞿秋白为首的学者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口号,认为汉字被拉丁字母取代,才能更好的和国际接轨。
然而,这个观点很快就被赵元任反驳,他用一篇全文只有一个读音的96字奇文,将瞿秋白狠狠打脸!
«——【·汉字改革·】——»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国内一波改革浪潮。
其中“国语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我国著名文学家、理论家瞿秋白就是“国语运动”的先锋军。
在当时文学界的知识分子们普遍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离不开思想的落后,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想要使中国改头换面变得强大,就必须要将汉字“革命”掉。
瞿秋白的立场始终是要汉字拉丁化,主张放弃书写汉字,改用拉丁字母拼音。
让瞿秋白有这种想法的原因,离不开他在苏联的经历。
«——【·瞿秋白和拉丁化文字·】——»
因为成绩优秀,瞿秋白顺利地去了苏联留学。
在苏联的这段时间,正赶上苏联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扫除文盲运动。苏联在列宁的“拉丁化是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思想指引下,为国内少数民族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方案。
瞿秋白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观点十分认同。他在想,中国的汉字是否也能“拉丁化”?
这个时候的瞿秋白还不太确定这一想法,回国之后,他发现了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
上个世纪的中国所使用的汉字与现在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单易懂的简体字,那个时候普遍流通的还是繁体字。
繁体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复杂,就算是现在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陆人面对繁体字还是要适应好一会儿才能理解。更何况是旧社会,那个时候社会并不发达,知识都是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的。
没有足够的钱,就没办法接受教育,更不可能认字。
而我国超高的文盲率,也是中国久久不能进步的一大原因。
瞿秋白就发现了这一现状,他决心改变中国,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能够认识汉字。
当时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清政府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之后的“西方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思想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瞿秋白也注意到那些先进强大的西方国家文字几乎采用的都是拉丁字母,加上在苏联的学习,所以在他看来,中国要进步,要强大,就必须全盘西化。
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可笑,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积极为国家寻找出路,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思想偏激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瞿秋白迎来了一大波的支持者,就连鲁迅也曾经认同过他这一观点。
为了实现自己这一目标,瞿秋白创造性地编排了新中国文字的声母、韵母表。
这是汉字历史上的开创,为了近代汉字注音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汉字拼音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瞿秋白的成果。
不仅如此,瞿秋白还设计了为字母标调的办法,在今天已经衍生成为了拼音字母的声调。
所以说,瞿秋白的思想虽然激进,可以说有些偏激,但对汉字的拼音还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推行自己的想法,瞿秋白在演讲中宣称,要把“方块字”赶进学校的研究院里,让老学者们研究去吧!未来的中国人是要学习拉丁字母的!
有赞成就有反对,很快瞿秋白就被另一位学者用一篇文章打了脸。
«——【·反击!赵元任和96字奇文·】——»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写了一篇96字的奇文,句句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在反对瞿秋白,告诉他,汉字被废除,不可能!
这篇文章是这样的: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失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说是奇文是有原因的,全篇所有的字,读音全是一样的,都是shi。
这篇《施氏食狮史》很好地批驳了瞿秋白等人的拉丁化汉字,因为读音全是一样的,如果采用拉丁字母,其中的意思就很难理解。
这也说明,汉字拉丁化是不可取的。他只考虑到了汉字的难写和晦涩,却忽略了汉字其中的同音字。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实实地给了他一巴掌。
当时的赵元任正在美国一所大学教学,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时刻关注着国内“汉字拉丁化”的运动。起先他认为汉字拉丁化,未免太过荒谬,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活动愈演愈烈,赵元任有些坐不住了,所以为了做出反击,捍卫汉字的地位,他大笔一挥,写下了这篇96字奇文。
之后赵元任又写了《季姬击鸡记》《易姨医胰》《熙戏犀》来证明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
赵元任的抨击,把汉字是否拉丁化的战争推上了新的高潮。直到1938年一本《中文拉丁化课本》的问世,引发了新一波的讨论。
在书的封面上毫不避讳地写着:“给初学北方话用的”。
这本书的作者叫许中,他不反对汉字拉丁化,也不主张废除汉字,算是这场战争中的中立派。对于汉字的拉丁化,他认为汉字像是人力车和轿子,汉字拉丁化是先进的公共汽车和电车。不能因为有了先进的东西,就表示人力车和轿子不再使用了。
这样的言论在现在看来或许还是会引人不适,毕竟他认为汉字是不先进的东西。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了。
汉字是否拉丁化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建国后毛主席提出了简化汉字,周恩来总理也指出“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就这样,汉字拉丁化的战争就此告终。
«——【·汉字注音·】——»
但其实汉字的发音不仅有现代的拼音,还有注音。
汉语的注音是为汉字量身设计的,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为蓝本,1913年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于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
它是我国汉字一种古老的注音方式,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几乎没有人使用这种注音方式。但它在中国台湾十分流行,台湾是不用拼音的。在之前大陆也是用注音的,直到1958年才改成了拉丁式的拼音。
如果你有一本老字典,翻到最后一页你就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符号,那就是注音符号了。
注音的来源目前没有正式的官方说法,但一般认为它是以古文或者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来的。这有点像日文当中假名的选取方式。
日语的假名一般被认为是来源自中文的草书,取某几个汉字的一部分才写成了假名。
注音有些类似,在台湾十分流行的仓颉组字输入法就是用了这一原理。将字拆成一个一个小零件,打字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各个按键代表的零件,就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字。
这样一来,打字速度就能比传统的拼音打字快得多,也不会写错字。因为台湾还在使用繁体字,所以注音对于繁体字是很适合的。
«——【·中国汉字·】——»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研究历史典籍离不开研究汉字。
它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包容了中华文化许多方面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不能被取代,拉丁化汉字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汉字的拼音是必要的,拼音出现后,的确降低了认字的困难程度,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的文盲率。
对于瞿秋白等人,我们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看他们。为了民族复兴寻找出路,感谢他们的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或者成功,才有了今天的汉字和拼音。
其实在了解到瞿秋白的观点时,我是愤怒的。但当我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我又沉默了...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
对于瞿秋白“汉字拉丁化”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你平时打字用的是拼音、五笔还是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