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摩天大楼之欲
摩天大楼这个词曾经是资本主义的象征。在那个时代孩子们的作文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语句:摩天大楼里住的是养得白白胖胖的资本家,摩天大楼下是冻得瑟瑟发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后来,当摩天大楼开始在大陆的城市里出现时,我们知道了,摩天大楼其实是城市的象征。要是没有几座摩天大楼,那还算得上是城市吗?
德国一家媒体如此形容中国某个大都市的景象:这个超级大都市在日夜不停地拆除老建筑、建造摩天大楼、拓宽道路。据说全世界的大型建筑起重机有四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的工地上。
曼哈顿下城新建的摩天大楼。丁刚摄
回溯摩天大楼的历史,它实际上与美国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85年,芝加哥出现了第一座10层的摩天大楼。到了20世纪20年代,多层和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的大都市纽约、芝加哥等地拔地而起。
1931年,高381米的帝国大厦在纽约建成,立即被视为美利坚帝国的象征。
纽约的熨斗大厦。 丁刚摄
很多专家将摩天大楼的出现“归功于”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技术进步,比如电梯、轻型钢架的发明和建筑技术的革新。其实,在这些技术因素的后面,是城市化的力量,是资本的欲望。
对于摩天大楼的意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深有体会。与其说是美国的城市造就了摩天大楼,不如说是摩天大楼造就了美国的城市。
开车出行的人每当看到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摩天大楼,就知道又到了一座城市。在美国,城市的现代化就是靠摩天大楼来体现的,哪座城市的楼最多最高,哪座城市就最具有现代性,就最值得被称为美国大都市。
曼哈顿中城摩天大楼林立。丁刚摄
“9·11”事件发生时,我在纽约工作,曾亲眼目睹了世界贸易中心两座塔楼的轰然倒塌。在恐怖袭击引发的熊熊烈火和剧烈的爆炸中,整个纽约的景观从此不再依旧。
据说世贸中心工程耗资7亿美元,大楼内共有22个餐馆、咖啡馆和239部电梯。工程共用18万吨钢铁,32.5万立方米混凝土,以及可建9000户住宅的铝型材。
世贸中心建成后,许多美国媒体评价说,当这两座高楼在哈德逊河畔挺立而起,美国的城市风景线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很快就取代了老旧的帝国大厦,成为现代美利坚的标志。
从外形看,两幢塔楼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它们像长长的积木笔直地肩并肩地耸立着。但是,登上塔楼的平台,整个曼哈顿的壮观景色便会出现在你的眼前。那蔚蓝色海湾中的自由女神像,那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那横跨东河的大桥……只有站在这里,你才能体会到“高度决定一切”对这个欲望之都的意味。世贸大厦双子塔。 丁刚摄于911前
其实,早在摩天大楼刚刚出现之时,纽约的建筑师们就预言:“摩天大楼的出现不只会带动建筑的创新,更会刺激人们夺取城市制高点的竞争欲望”。
这个争夺制高点的欲望如同资本带来的其他欲望一样,也有着贪婪的一面,它拼命地吸吮着数不胜数的钢铁、水泥、石材、铝材、电能……
10多年前,我曾有机会在北京见到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先生(著有《世界是平的》等书)。席间,他谈及对此行去过的两个城市的感觉,一个是卡塔尔的多哈,另一个是中国的大连。
弗里德曼说,他三年前曾到过这两个地方。在多哈,他这次看到的是太多的和曼哈顿一样的建筑在沙漠上拔地而起。而大连的变化更让他震惊。“那不仅仅是有一点儿像曼哈顿,而是太像曼哈顿了。”弗里德曼先生说的“像”,显然指的是摩天大楼。
接着,弗里德曼先生又做了这样一个解读:我们可能会为了节能而千方百计地作出努力,但对于更多的像大连和多哈这样渴望发展的城市来说,我们节约下来的那些能源很可能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能耗。
最新消息显示,位于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632米)的J酒店已基本建设完成,2021年有望对外营业。
中国是当下世界上拥有高楼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中国大陆有多达超过1400座150米以上的高楼,其中超过50座是300米以上的超高层摩天大楼,而其中有11座甚至高达450米以上。
难道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化就是以摩天大楼来体现的吗?